
每个女性在经期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腹部不适,但当疼痛升级为撕心裂肺的剧痛,甚至让你蜷缩在床上无法起身时,这可能就不只是“正常生理现象”那么简单了。很多人把痛经当作“每月必过的难关”,默默忍受或依赖止痛药缓解,却忽视了疼痛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警报。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医护工作者,有必要提醒大家:严重痛经可能是某些妇科疾病的信号,及时识别和干预才能避免健康风险被长期掩盖。
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痛经首先要明确,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痛经多见于年轻女性,通常在初潮后1-2年内出现,主要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导致子宫强烈收缩、缺血缺氧引发疼痛。这种痛经一般不会伴随器质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或生育后可能逐渐缓解。而继发性痛经则不同,它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通常在初潮后数年才出现,且疼痛会逐年加重。这类痛经不会随时间自然缓解,反而可能因为拖延治疗导致病情恶化。简单来说,如果你的痛经从轻微逐渐变得严重,或者原本不痛突然开始剧痛,就要警惕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严重痛经可能隐藏的疾病信号(一)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继发性痛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内,而这种疾病会让内膜组织“跑”到卵巢、盆腔等部位。经期时这些异位的内膜也会出血,却无法像正常经血那样排出体外,只能在局部积聚形成囊肿,反复刺激周围组织引发剧烈疼痛。患者除了痛经,还可能出现性交痛、排便痛,甚至不孕。(二)子宫腺肌病:通俗说就是子宫内膜“侵入”了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增大、质地变硬。经期时肌层内的异位内膜出血,使子宫肌肉强烈收缩,产生持续性胀痛。这种疼痛往往从月经前一周就开始,持续到经期结束,还常伴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多见于30-50岁已生育的女性。(三)盆腔炎症:盆腔炎性疾病未及时治疗,会导致盆腔粘连、充血。经期盆腔进一步充血,加重炎症刺激,引发下腹部持续性疼痛,常伴随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等症状。如果经期还出现发热,更要警惕急性炎症发作。(四)生殖道畸形:如残角子宫、阴道斜隔等先天发育异常,会导致经血排出受阻,积聚在体内形成“内出血”,引发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这类疾病多在青春期后逐渐显现,疼痛会一次比一次剧烈。(五)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或较大的肌壁间肌瘤会影响子宫收缩,或压迫神经组织,导致经期腹痛。患者常同时出现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甚至贫血等症状。出现这些情况必须及时就医很多女性对痛经存在“忍一忍就过去”的误区,其实及时就医才能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一定要尽快到妇科就诊:疼痛程度逐年加重,从最初的轻微不适发展到需要卧床休息;疼痛时间延长,从经期1-2天变成整个经期都痛,甚至月经前后都持续疼痛;疼痛时伴随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等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工作生活;月经量明显增多,出现血块,经期超过7天,或伴有非经期出血;同时存在性交疼痛、排便疼痛等异常感觉;尝试过保暖、休息、服用常规止痛药后,症状仍无改善;出现不孕情况,尤其是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这些信号提示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拖延就医可能导致病情进展,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影响生育功能。
科学应对痛经的实用建议对于原发性痛经,日常调理能有效缓解症状: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和生冷食物;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压力过大会加重疼痛感受;疼痛轻微时可热敷腹部或腰骶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疼痛。对于继发性痛经,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包括妇科超声、盆腔检查、血液检查等,必要时还需进行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根据病情轻重,可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干预手段,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结语痛经不是“娇气”的表现,更不是必须忍受的“宿命”。当每月的疼痛让你身心俱疲时,别再默默扛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是对健康负责的态度。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我们希望每位女性都能了解痛经背后的健康知识,学会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疼痛,在需要时勇敢走进医院。记住,正视身体发出的疼痛信号,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让每个月经周期都能平稳度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