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庆  单位:古蔺县永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科医学  发布时间:2025-10-17
517

   “体检报告上胆固醇超标了,以后是不是只能吃青菜?”“听说鸡蛋黄含胆固醇,以后再也不能吃了?”——拿到体检报告,看到“总胆固醇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字样,很多人会瞬间焦虑,甚至盲目开始“极端忌口”。其实,胆固醇并非“坏东西”,它是身体合成细胞膜、激素的重要成分,体检发现胆固醇高,也不用彻底告别荤食。

首先要明确:体检报告上的胆固醇,主要看3个关键指标,不能只看“总胆固醇”一项,不同指标的意义完全不同——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导致血管硬化、斑块形成的“元凶”——它会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血栓,增加冠心病、脑梗死的风险,这项指标升高是重点需要控制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能把血管里多余的“坏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这项指标偏低反而需要警惕;

总胆固醇:是“好胆固醇”“坏胆固醇”等的总和,若总胆固醇高是因“坏胆固醇”升高导致,才需要干预;若只是总胆固醇略高,但“好胆固醇”也高,通常无需过度紧张。

很多人控制胆固醇的第一步就踩了坑,盲目忌口反而影响健康,先避开3个最常见的饮食误区。

误区1:所有含胆固醇的食物都不能吃,尤其拒绝鸡蛋黄

这是最典型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吃胆固醇补胆固醇”,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自身合成的胆固醇占70%,从食物中摄入的仅占30%,且身体有“自我调节机制”——当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减少时,身体会主动合成更多,反而可能导致胆固醇升高。

鸡蛋黄确实含胆固醇,但同时富含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D,这些成分还能帮助调节血脂。健康人群每天吃1个完整鸡蛋(包括蛋黄)完全没问题,无需单独丢弃蛋黄。真正需要限制的,是动物内脏(如猪肝、肥肠,每周不超过1次,每次不超过50克)、蟹黄、鱼籽等高胆固醇食物,而非所有含胆固醇的食物。

误区2:只吃素食,一点荤菜都不碰

很多人觉得“吃素就能降胆固醇”,于是彻底告别肉类、油脂,结果不仅导致蛋白质、维生素B12缺乏,还可能因吃太多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条)、油炸素食(如素鸡、炸豆腐泡),反而让体重增加、血脂升高。

其实,控制胆固醇不需要“纯素”,而是要“选对荤”。可以优先吃去皮的鸡肉、鸭肉,每周吃2-3次鱼类(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Omega-3能帮助降低“坏胆固醇”),每天摄入的肉类总量控制在50-75克(约一个手掌心大小),既能补充蛋白质,又不会增加血脂负担。

误区3:认为“无油饮食”最健康,炒菜一点油都不放

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完全无油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还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紊乱。控制胆固醇的关键,是“选对油、控制量”,而非“不吃油”。

建议每天烹饪用油控制在25-30克(约2-3瓷勺),优先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茶籽油、葵花籽油,避免使用动物油(如猪油、牛油)和反复煎炸的油;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凉拌。

掌握“3个饮食原则”,科学降胆固醇

多吃“高纤维”食物:膳食纤维能帮助吸附肠道内的胆固醇,促进排出(尤其是绿叶蔬菜和低糖分的苹果、梨、蓝莓等),主食中加入1/3的粗粮(如燕麦、糙米、玉米),比如早餐吃燕麦粥,晚餐用杂粮饭代替白米饭;

少碰“高糖、高盐、精制碳水”:含糖饮料、蛋糕、饼干等甜食,会转化为脂肪,间接升高“坏胆固醇”;高盐饮食会损伤血管,加重血脂异常对血管的伤害。

多喝水,少喝“隐形高糖饮品”: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促进身体代谢;避免喝奶茶、果汁饮料(即使是鲜榨果汁,也会损失膳食纤维,糖分吸收更快),若想喝饮品,可选择淡茶水、无糖苏打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