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扭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无论是运动时崴脚、走路时踩空,还是搬运重物时腰部扭伤,都可能引发剧烈疼痛和活动受限。在急诊场景中,中医骨伤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手段,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促进组织修复。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骨伤在急诊中应对急性扭伤的核心方法。
一、中医对急性扭伤的病理认知
中医认为,急性扭伤多因外力冲击导致局部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扭伤后,局部会出现肿胀、疼痛、瘀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伴随关节错位或韧带撕裂。中医骨伤的治疗核心在于“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恢复关节功能”,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加速损伤修复。
二、中医急诊应对急性扭伤的四大法宝
1. 针灸:精准刺激,快速止痛
针灸是中医急诊治疗扭伤的“利器”。医生会根据扭伤部位选取对应穴位,如足踝扭伤常选解溪、昆仑、申脉等穴,腰部扭伤则针刺肾俞、腰阳关、委中等穴。通过针刺刺激,可疏通局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例如,一位36岁男性患者下楼时扭伤右踝,急诊中采用针刺阿是穴(疼痛点)配合丘墟、足临泣等穴,20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肿胀逐渐消退。对于陈旧性损伤,还可结合艾灸温通经络,增强疗效。
2. 推拿:手法复位,松解粘连
推拿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可缓解肌肉紧张、矫正关节错位、促进瘀血吸收。例如,足踝扭伤后,医生会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尖,缓慢做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及内翻、外翻动作,同时用拇指揉按痛点,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需注意,推拿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力度过猛或手法错误可能加重损伤。
3. 中药外敷:直达病灶,消肿止痛
中药外敷是中医骨伤的特色疗法。常用药物如栀子粉、大黄、桃仁、红花等,研磨成细粉后用黄酒或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栀子粉外敷具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急性期肿胀明显的扭伤。例如,一位55岁女性患者下楼梯时扭伤左踝,急诊中采用“创科金露”(含栀子、大黄等)外敷,配合小夹板固定,疼痛即刻缓解,3天后肿胀消退,可正常行走。此外,还可根据损伤阶段调整药方,恢复期改用“五色方红方”活血化瘀,促进组织修复。
4. 刺络拔罐:祛瘀生新,加速愈合
对于肿胀严重或伴有皮下瘀血的扭伤,刺络拔罐可快速排出瘀血,减轻局部压力。医生先在疼痛最明显处(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拔上火罐,利用负压将瘀血吸出。例如,一位10岁男孩蹦跳时扭伤左膝及外踝,急诊中采用刺络拔罐配合针刺阳陵泉、丘墟等穴,次日疼痛减轻,红肿消退,2次治疗后痊愈。
三、中医急诊处理急性扭伤的流程
1. 初步评估:检查扭伤部位是否出现畸形、骨擦音或异常松动,排除骨折或韧带断裂。若怀疑严重损伤,需立即进行X光或MRI检查。
2. 急性期处理(48小时内):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同时结合中医针灸、放血拔罐快速消肿止痛。
3. 恢复期治疗(48小时后):改用中药热敷、推拿、艾灸等温通疗法,促进瘀血吸收和组织修复。
4. 功能康复:指导患者进行勾脚、提踵等训练,增强关节稳定性,预防习惯性扭伤。
四、中医急诊应对扭伤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中医骨伤在急诊中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操作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且疗效显著。例如,小夹板固定结合中药外敷,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然而,中医治疗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损伤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和体质差异调整方案。此外,患者需避免自行揉搓或热敷急性扭伤部位,以免加重出血和肿胀。
五、预防扭伤的日常建议
1. 运动前充分热身:激活脚踝、腰部等易损伤部位的肌肉。
2. 选择合适的护具:如高帮运动鞋、护踝等,提供外部支撑。
3. 强化平衡训练:单脚站立、瑜伽球练习等可提升关节稳定性。
4. 避免疲劳或昏暗环境中运动:减少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意外。
六、结语
中医骨伤在急诊中应对急性扭伤,既传承了千年智慧,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理念。通过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综合手段,能够快速缓解疼痛、促进修复,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