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去医院做体检或者看病,拿到生化报告单时,上面密密麻麻的项目和数字是不是让你一头雾水?别着急,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项目的相关指标,看看这生化报告单里都藏着哪些健康秘密。
肝功能:肝脏健康的“晴雨表”
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大家最常听说的指标,也是肝脏的“报警器”。正常情况下,血液里的转氨酶含量很低,可一旦肝脏细胞受到损伤,比如被病毒感染、喝酒伤肝了,这些转氨酶就会从肝脏细胞里跑到血液中,导致检查数值升高。其中ALT对肝脏损伤更敏感,要是ALT升高明显,很可能肝脏出问题了。
胆红素
总胆红素是老红细胞“退休”后分解产生的,如果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出了问题,或者胆管堵塞,胆红素就会在血液里堆积,让总胆红素数值升高,人就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睛发黄。直接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胆管有梗阻;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像一些溶血性疾病。
蛋白指标
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能维持身体的营养和渗透压。如果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比如严重的肝炎、肝硬化,白蛋白就会减少。球蛋白和身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若是患者有某些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球蛋白可能升高。
肾功能:肾脏好坏早知道
肌酐
肌肉代谢的产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其水平能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般情况下,肌酐数值比较稳定,但要是肾脏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肌酐不能顺利排出,血肌酐数值就会升高。
尿素氮
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同样通过肾脏排泄。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高蛋白饮食、发热、消化道出血等,都会让它升高。所以,单独看尿素氮升高,不能直接说明肾脏有问题。只有结合血肌酐等其他指标,才能更准确判断肾功能。
尿酸
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大部分通过肾脏排泄。高尿酸血症现在越来越常见,它不仅和痛风关系密切,还与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有关。肾脏排泄尿酸功能下降,或者体内尿酸生成过多,都会使血尿酸升高。长期高尿酸,尿酸盐结晶会在肾脏沉积,损伤肾脏。
心肌酶:心脏健康的“侦察兵”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对心肌损伤特异性较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会在几个小时内升高,峰值在发病后16-24小时左右,然后逐渐下降。所以,如果一个人胸痛发作,怀疑心肌梗死,医生往往会马上检查该指标。
肌钙蛋白
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比CK-MB更敏感、更特异。在心肌梗死早期,肌钙蛋白就会升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轻微的心肌损伤,可能CK-MB变化不明显,但肌钙蛋白已经升高了。
乳酸脱氢酶(LDH)
LDH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在心肌梗死、肝病、贫血等多种情况下都会升高。虽然对心肌梗死诊断特异性不高,但结合其他心肌酶指标,也能辅助诊断心脏疾病。心肌梗死患者的LDH通常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3-6天达到高峰。
血脂:血管健康的“风向标”
总胆固醇(TC)
正常范围一般在2.8-5.2mmol/L。长期高胆固醇血症,会使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甘油三酯(TG)
正常范围在0.56-1.70mmol/L。甘油三酯升高,常见于肥胖、酗酒、糖尿病等人群。过高的甘油三酯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被称为“坏胆固醇”,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理想水平为<3.4mmol/L。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更严格。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被称为“好胆固醇”,能把血管壁上的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正常情况下,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经常运动、适量饮酒(女性每天不超过15g酒精,男性不超过25g)等有助于提高HDL-C水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