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在医疗领域,危重患者的转运是一项高风险且至关重要的工作。无论是从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室,还是从一个科室转运到另一个科室进行检查或治疗,每一次转运都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而在转运结束后的24小时内,这一时段被称为守护危重患者健康的“24小时安全窗”。这一时间段内患者的病情变化复杂且迅速,若不能给予科学、及时的干预,很可能导致不良预后,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循证实践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核心指导原则,在“24小时安全窗”内运用循证实践,能为危重患者转运后的健康守护筑起坚实屏障。
“24小时安全窗”:危重患者转运后的关键守护期
“24小时安全窗”并非随意划定的时间段,而是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和医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危重患者由于自身病情严重,身体各系统功能处于脆弱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即使医护人员做好了充分准备,也难以完全避免环境变化、体位改变、仪器设备波动等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不会在转运结束后立即显现,但会在随后的24小时内逐渐暴露。
有研究表明,约60%的危重患者转运后不良事件发生在转运后的24小时内,包括:出血事件、循环不稳定、呼吸衰竭及意外拔管。以机械通气患者为例,转运过程中气管插管的位置可能会发生轻微偏移,虽然在转运结束时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但随着患者呼吸运动和体位变化,偏移可能加重,导致通气不足,若在24小时内未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因此,“24小时安全窗”是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保障患者转运后健康的关键时期。
循证实践:为“24小时安全窗”提供科学支撑
循证实践是指将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观相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医疗决策和护理方案。在“24小时安全窗”内,循证实践能帮助医护人员精准识别风险、规范干预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循证风险评估:精准识别潜在威胁
在“24小时安全窗”开启之初,医护人员需要基于循证证据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传统的风险评估多依赖医护人员的个人经验,主观性较强,而循证风险评估则以大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为依据,制定出标准化的评估量表和流程。
2.循证干预措施:规范诊疗护理流程
在精准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循证实践还能为“24小时安全窗”内的诊疗护理提供规范、有效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并非凭空制定,而是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被证明具有明确的疗效和安全性。
多学科协作:循证实践在“24小时安全窗”中的落地保障
“24小时安全窗”内的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单一学科的医护人员难以全面应对所有问题。因此,多学科协作成为循证实践在“24小时安全窗”中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多学科团队通常由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临床药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基于循证证据,共同为患者制定诊疗护理方案,并在“24小时安全窗”内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持续质量改进:推动“24小时安全窗”循证实践不断优化
医疗领域的循证证据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新的临床研究不断开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循证指南和推荐意见也会随之更新。因此,在“24小时安全窗”的循证实践中,持续质量改进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收集“24小时安全窗”内患者的临床数据,与循证指南的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基于最新的循证证据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诊疗护理流程。
总之,“24小时安全窗”是守护危重患者转运后健康的关键时期,而循证实践则是这一时期内医疗护理工作的科学指南。通过循证风险评估精准识别潜在威胁,以循证干预措施规范诊疗护理流程,依靠多学科协作保障循证实践落地,借助持续质量改进推动循证实践不断优化,才能真正发挥“24小时安全窗”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重患者转运后的不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为危重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