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血液——生命的“红色生命线”
在临床医疗中,血液及血液制品是挽救生命的核心资源。从手术止血到肿瘤化疗,从创伤抢救到新生儿换血,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患者依赖血液制品维持生命。然而,血液制备的安全性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血的疗效与患者安全。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血液质量问题导致的医疗事故占比达0.3-0.5%,而在我国,随着临床用血量逐年增长(2024年全国献血量超5000吨),血液制备技术与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已成为行业焦点。
一、血液制备的核心技术:从全血到成分血的“精准加工”
血液制备是将采集的全血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分离成不同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最大化保留血液成分的功能活性,同时降低传播疾病风险。现代血液制备技术已形成标准化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全血采集: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全血采集是血液制备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后续成分分离的质量。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一次性无菌采血袋(符合GB 18469-2012标准),通过静脉穿刺采集200-400ml全血。关键技术要点包括:抗凝剂选择:常用枸橼酸钠(ACD)或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CPD)抗凝剂,通过螯合钙离子阻止血液凝固,同时维持红细胞形态。采集环境控制:需在清洁区(万级洁净度)操作,采血人员需穿戴无菌手套、口罩,避免微生物污染,献血者筛选:严格核查献血者健康状况(如血红蛋白>120g/L、无传染病史),并通过快速检测(如乙肝表面抗原、梅毒抗体)初筛不合格者。
(二)成分分离:从“全血”到“精准治疗”的跨越
全血需通过离心或自动分离设备分离为不同成分,以满足临床不同需求(如手术需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症需血小板)。主流技术包括:离心分离法主要利用不同血液成分的密度差异(红细胞密度1.090g/ml,血浆密度1.025-1.030g/ml),通过高速离心(3000-5000rpm)分层,全血→离心(10-15分钟)→上层血浆→中层白细胞/血小板→底层红细胞。其优势在于成本低,适用于基层血站;缺点:成分纯度较低(如血小板制品可能含红细胞)。自动成分分离机的原理是通过传感器识别血液成分界面,精准控制分离舱压力,实现成分的高纯度分离(如血小板纯度>95%),其效率高(单袋全血处理时间<10分钟)、成分纯度高;缺点:设备昂贵(单价超百万元),需专业人员操作。
(三)成分血制备:功能优化的“定制化加工”
分离后的成分需进一步处理以优化功能,例如:红细胞制品:添加保存液(如CPDA-1,含枸橼酸、磷酸盐、葡萄糖、腺苷)延长保存期(2-6℃可保存21-35天),同时去除白细胞(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制品:采用白膜法(分离后洗涤去除血浆)或机采法(直接采集血小板),保存条件为22±2℃震荡(防止聚集),保存期5天,血浆制品:分为新鲜冰冻血浆(FFP,-20℃以下保存1年)和普通冰冻血浆(FP,-20℃保存5年),需检测凝血因子活性(如Ⅷ因子>0.7IU/ml)。
二、血液制备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从“采集”到“发放”的全链条监管
血液制备的质量安全需贯穿“采集-分离-检测-储存-发放”全流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血液报废或临床不良反应。以下是核心质量控制节点:
(一)采集环节:杜绝“源头污染-”采血袋、穿刺针、消毒棉球需符合无菌要求(如环氧乙烷灭菌),避免细菌污染(如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全血采集量误差需<5%(如400ml全血误差±20ml),避免因血量不足影响成分分离,即时检测:采集后立即检测血型(ABO/RhD)、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异常者(如Hb<110g/L)需及时处理。
(二)分离与制备环节:确保“成分纯度”离心参数控制:离心温度(2-6℃)、时间(全血10分钟,血小板5分钟)、转速(全血3500rpm,血小板2000rpm)需严格符合设备说明书,避免成分破坏(如红细胞溶血)。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孔径<2μm)去除99.9%的白细胞,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R)发生率(从3-5%降至0.1-0.3%),
结语:血液安全,是生命的“底线工程”
血液制备技术与安全是临床用血的“生命线”,从全血采集到成分分离,从质量检测到冷链储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细的操作规范。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普及、检测技术的革新,血液制备的安全性将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