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京旻  单位: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8
6854

夏日炎炎,泳池、海边成为人们避暑的热门去处。但很多人在畅快玩水后,会被耳朵里的不适感困扰 —— 又疼又闷,仿佛塞了一团湿棉花,连听声音都变得模糊不清。这种看似常见的小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多样的健康隐患。下面就从五个方面详细解析其中的原因,帮助大家科学应对。

一、耳道进水的直接刺激:最普遍的 “初犯”

耳道是一条长约 2.5 厘米的弯曲通道,尽头是鼓膜。正常情况下,耳道内的耵聍(耳屎)呈弱酸性,能阻挡水分侵入,并抑制细菌滋生。但游泳时,水流冲击或呛水会让大量水分突破耵聍的保护屏障,滞留在耳道内。水液会改变耳道内的微环境:一方面,水分使耳道皮肤角质层软化,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闷胀感;另一方面,若耳道近期有微小损伤 —— 比如用棉签掏耳时划伤皮肤,或戴耳机时摩擦破损,进水后会引发化学性刺激痛,在咀嚼、说话时,下颌关节活动带动耳道皮肤牵拉,疼痛会更加明显。

这种因单纯进水导致的不适,通常具有自限性。一般在游泳后 1-3 小时,随着水分蒸发或体位变化(如侧头单脚跳跃),症状会逐渐减轻。若想加速恢复,可尝试这样做:将头偏向进水一侧,用同侧手掌紧压耳廓,然后迅速松开,利用负压吸出水分;也可用干净的医用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注意不要深入超过 1 厘米),吸收表面水分。但要注意,切勿用手指、发夹等硬物掏耳,以免划伤皮肤引发感染。

二、外耳道炎的炎症反应:水质不洁的 “后遗症”

外耳道炎是游泳后耳朵不适的 “常客”,尤其在夏季高发。公共泳池的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甚至消毒剂残留。当这些病原体随水进入耳道后,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会快速繁殖。正常情况下,耳道皮肤的屏障功能可抵御病原体侵袭,但游泳后耳道皮肤被水浸泡变得脆弱,屏障功能下降,就容易引发感染。

急性外耳道炎的症状具有明显特点:初期表现为耳内灼热感,随后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咀嚼、张口或触碰耳廓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耳闷感如同 “塞了一团湿棉花”,听力会轻度下降;部分患者耳道内会流出稀薄的分泌物,后期可能变为黏稠的脓性液体,若合并真菌感染,还会出现白色或黑色的絮状分泌物,伴有剧烈瘙痒。如果治疗不及时,炎症可能扩散至耳廓和耳周组织,导致耳廓红肿、耳后淋巴结肿大,甚至引发发热等全身症状。

确诊后,医生会根据感染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细菌性感染常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制剂,每天滴耳 3-4 次,每次 2-3 滴,滴药后保持侧卧姿势 5 分钟,让药液充分接触耳道皮肤;真菌性感染则需使用抗真菌滴耳液(如氟康唑滴耳液),同时可能会清理耳道内的真菌团块。一般情况下,规范治疗 1-2 周即可痊愈,但如果反复感染,可能会转为慢性外耳道炎,导致耳道皮肤增厚、狭窄,长期影响听力。

三、中耳炎的潜在风险:呛水引发的 “连锁反应”

人的中耳腔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中耳腔压力,保持与外界平衡。成人的咽鼓管又细又长,且开口高于鼻咽部,而儿童的咽鼓管短、宽、直,开口位置较低,这就使得鼻咽部的病原体更容易逆行进入中耳腔。当游泳时发生呛水,水会经鼻腔、鼻咽部涌入咽鼓管,将鼻咽部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带入中耳腔,引发急性炎症。

中耳炎的症状比外耳道炎更为剧烈:耳痛呈搏动性跳痛,婴幼儿会表现为哭闹不止、频繁抓耳、拒食;耳闷感随着中耳腔内积液增多而逐渐加重,听力下降明显,常伴有耳鸣;若炎症持续发展,中耳腔内压力升高会导致鼓膜穿孔,此时耳痛会突然减轻,但耳道内会流出脓性分泌物,体温也可能随之下降。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乳突炎(耳朵后方骨头感染)、面瘫,甚至颅内感染(如脑膜炎),严重时会损伤听小骨和内耳,导致永久性听力障碍。

治疗方面,细菌性中耳炎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程一般 7-10 天,同时配合使用减充血剂滴鼻(如羟甲唑啉滴鼻液),保持咽鼓管通畅;若中耳腔内积液较多,医生可能会进行鼓膜切开术引流脓液。儿童中耳炎容易反复发作,家长需特别注意:游泳时给孩子佩戴合适的耳塞,避免呛水;感冒期间不要游泳,以免鼻咽部炎症扩散至中耳。

四、耵聍栓塞的物理阻塞:耵聍遇水的 “膨胀危机”

耵聍是耳道内耵聍腺分泌的物质,具有保护耳道、黏附异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耵聍会随着咀嚼、说话等动作自行排出体外,但有些人耵聍分泌旺盛,或耳道狭窄、弯曲,耵聍容易堆积形成团块。游泳时,水进入耳道会使干燥的耵聍吸水膨胀,体积增大后堵塞耳道,就像 “塞了一个软木塞”。

耵聍栓塞引发的症状与栓塞程度相关:轻度栓塞仅表现为耳闷感和轻微胀痛;严重时,膨胀的耵聍会压迫耳道皮肤,导致持续性疼痛,甚至影响鼓膜,引发耳鸣、听力明显下降。与单纯进水不同的是,这种不适不会随水分蒸发而缓解,反而可能因耵聍持续膨胀而加重。

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不能自行用挖耳勺、棉签等工具掏耳。因为耵聍遇水后变得柔软而黏稠,强行掏挖不仅难以取出,还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压迫鼓膜,或划伤耳道皮肤引发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根据耵聍的硬度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对于较软的耵聍,可用耵聍钩或吸引器直接取出;对于较硬的栓塞,会先使用 5% 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每天滴 4-6 次,每次 3-5 滴,连续滴 2-3 天),待耵聍软化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排出。操作完成后,耳闷、疼痛的症状会立即缓解。

五、鼓膜损伤的紧急信号:外力冲击的 “即时反应”

大学生小郑在泳池跳水时,头部入水角度不当,左耳瞬间传来一阵剧痛,随后就感觉耳朵里堵得厉害,听声音也模糊了。去医院检查发现,鼓膜因水压冲击出现了充血,幸好没有穿孔。

鼓膜是位于耳道尽头的一层薄膜,厚度仅 0.1 毫米,却承担着传导声音和保护中耳的重要功能。游泳时,以下情况可能导致鼓膜损伤:跳水时头部直接撞击水面,巨大的水压瞬间冲击鼓膜;在水中嬉戏时,耳朵被他人撞击或撞到泳池壁;潜水时水压骤变,超过鼓膜承受范围。这些外力会导致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会造成鼓膜穿孔。

六、总结

游泳后耳朵又疼又闷,可能是耳道进水、外耳道炎、中耳炎、耵聍栓塞或鼓膜损伤等原因所致。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症状持续超过 24 小时未缓解;耳痛剧烈或伴有发热;耳道流脓或流血;听力明显下降。在预防方面,建议选择水质达标的游泳场所,游泳时佩戴硅胶耳塞;游泳前检查耳道,若耵聍较多可先到医院清理;避免跳水、潜水等高危动作;游泳后及时排出耳道水分,保持耳道干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