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涛  单位:四川省渠县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950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极高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2亿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持续血压异常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损害,显著增加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在高血压治疗领域,西医降压药与中医针灸疗法基于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各具独特的治疗特点。接下来从医学原理、临床效果、适用人群等多维度深入剖析,揭晓二者在降压治疗中的表现。

降压药:精准靶向的现代医学利器

降压药是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依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多个类别,每类针对人体特定的生理靶点发挥功效。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通过促进肾脏排尿,减少体内循环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实现降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扩张血管并减少醛固酮分泌,常见药物有卡托普利、氯沙坦;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松弛、外周阻力下降;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降低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减少心脏做功从而降压。

降压药的优势在于起效迅速、降压效果确切。面对高血压急症,如血压骤升引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降压药能短时间内将血压降至安全范围,迅速缓解症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合理使用降压药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35%~40%,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0%~25%。经长期临床应用和大量试验,其疗效与安全性得以验证。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依据自身血压水平、身体状况及合并疾病,灵活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不过降压药存在局限性,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副作用,利尿剂可致低血钾、低血钠等电解质紊乱,ACEI类药物易引发干咳,长期服用还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停药后血压易反弹。

针灸:调节整体的传统医学智慧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治疗高血压的理论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纵横交错,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维持阴阳平衡。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时疾病滋生,高血压在中医理论中常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蕴等证型相关。针灸通过刺激百会、曲池、太冲、足三里等特定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以达到平衡阴阳、降低血压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逐步揭示了针灸降压的科学机制,发现其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一氧化氮、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针灸治疗高血压注重整体调节,副作用小,不仅降血压,更改善头晕、头痛、失眠、烦躁等整体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对轻型高血压或高血压前期人群,针灸单独使用或可有效控制血压;与降压药联合治疗时,能减少药量,降低药物副作用发生的概率,且无药物依赖性。但针灸降压效果相对缓慢,需多次、长期治疗才能显现稳定效果,且治疗效果受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穴位选取准确性、针刺手法合理性等因素影响,个体差异较大。

辩证选择:寻找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治疗中,降压药和针灸并非对立,而是可相互补充、协同作用。对于血压较高、病情紧急的患者,应优先使用降压药快速控制血压,以减少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待血压初步控制后,可结合针灸改善整体体质和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或可进一步减少降压药用量。轻型高血压患者或不愿长期依赖药物的人群,可先尝试针灸治疗,观察血压控制情况,若效果不佳再联合使用降压药。

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选择降压药时需充分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年轻患者可更多地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轻精神压力,再配合针灸或小剂量降压药治疗。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接受程度和依从性也决定着治疗效果,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才能坚持治疗,实现血压的良好控制。

中西医在降压治疗领域各有优势,降压药以其快速、精准的降压效果成为重要支柱,而针灸则凭借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的特点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在实际临床中,将二者有机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才是应对高血压、保障患者健康的最佳策略。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理性看待不同治疗方式,积极配合,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