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5一、烫伤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
烫伤是指皮肤或黏膜因接触高温物质(沸水、热油、蒸汽等)导致的热损伤,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温度、接触时间和皮肤敏感性。
2、分类
一度烫伤:仅伤及表皮浅层,表现为红肿、疼痛,无水疱。
二度烫伤:伤及真皮层,分为:
浅二度:水疱明显,疼痛剧烈。
深二度:创面红白相间,痛觉迟钝,易留疤痕。
三度及以上:伤及皮下组织或骨骼,皮肤焦黑、无痛感,需紧急手术。
二、常见原因
主要诱因
热液烫伤(沸水、热汤)是主要原因,占家庭烫伤的70%,其他原因还包括火焰、电灼伤、化学腐蚀等。
生活中,热油溅到手臂、开水打翻在脚背、蒸汽熏到脸部等烫伤意外屡见不鲜。面对突如其来的伤痛,许多人会本能地用冰敷降温、涂牙膏“消炎”,甚至涂酱油“止血”,但这些“土方法”真的管用吗?搞不好还有可能会加重伤情,其中冰敷可能冻伤组织,牙膏会阻碍热量散发,酱油还可能引发感染。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烫伤急救知识,现将烫伤后的处理顺序及注意事项科普给大家。
三、烫伤急救五步法
第一步:冲(冷却降温)
烫伤后立即脱离热源,用流动的冷水(15-20℃为宜)冲洗伤口15-30分钟。冷水能快速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避免高温持续损伤深层组织。注意不要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敷,以免低温冻伤已经受损的皮肤。
第二步:脱(小心去衣)
在冷水冲洗的同时或之后,小心脱去烫伤部位的衣物。若衣物与皮肤黏连,不要强行撕扯,可保留黏连部分,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防止二次伤害。
第三步:泡(持续降温)
对于疼痛明显的小面积烫伤(成人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0%,儿童不超过5%),可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钟。但大面积烫伤或伤口已破溃时不宜浸泡,以免加重感染风险。
第四步:盖(保护伤口)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质布类轻轻覆盖伤口,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外界污染。注意不要使用有绒毛的布料,避免纤维脱落黏在伤口上。
第五步:送(及时就医)
完成以上步骤后,根据烫伤情况决定是否就医:
小面积轻度烫伤(仅表皮发红、疼痛,无水疱),经处理后可自行护理;若出现水疱、伤口破溃,或烫伤面积较大、涉及面部、眼睛、口腔、生殖器等特殊部位,以及烫伤者为老人、儿童、孕妇时,需立即送往医院治疗。掌握“冲、脱、泡、盖、送”这五步法,能在烫伤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伤害。
特殊烫伤处理
化学烫伤:强酸/碱需延长冲洗至20分钟以上,石灰粉需先清除再冲洗。
电灼伤:立即切断电源,避免直接接触伤者。
四、药物与消毒
消毒:生理盐水或碘伏轻柔清洁创面,避免酒精、双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剂。
外用药:浅表烫伤可涂磺胺嘧啶银乳膏、湿润烧伤膏等,涂抹厚度约1毫米。
止痛: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为它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五、常见误区与禁忌
禁止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等民间偏方可能引发感染。
水疱处理:小水疱保持完整,大水疱需由医生用无菌器械处理。
总之,科学急救远胜于盲目依赖“土方法”,关键时刻的正确处理,不仅能减轻痛苦,更能降低留疤风险,为后续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