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锦霞  单位:广西梧州市龙圩区龙圩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7-15
28

三步法作为中医治疗的宝贵经验,遵循“辨体质→抓主症→定方药”的路径,依据个体差异精准施治,以经方应对疑难病症。然而,这一方法面临的挑战在于精准辨别体质以及恰当选择药物。

1、什么是经方

经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典方剂体系,包含两层核心内涵:广义上,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等典籍所载药方,经秦汉至隋唐医家实践验证,形成以“君臣佐使”为配伍原则的严谨体系;狭义上,特指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现存约280首,涉及药物206味,以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为代表,被誉为“医方之祖”。其组方药味精炼、配伍严谨、疗效确切,成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

2、辨体质——个性化医疗的起点

体质是中医学认知个体差异的核心要素,亦是经方治疗疑难病的重要基石。在中医理论体系里,体质不仅涵盖机体的生理特性,还涉及心理状态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模式。不同体质之人,即便罹患相同病症,所呈现的症状特点也可能大相径庭,甚至在治疗过程中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显著差别。

辨体质的过程注重考量患者的整体状态,既关注人体阳气与阴气的盛衰平衡,又重视诸如气虚、血虚、痰湿、瘀血等不同体质类型的内在特征。从外在的面色、舌苔、脉象,到内在的饮食偏好、睡眠状况、二便规律以及生活习性等,均可为体质辨识提供关键依据。例如,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且平日畏寒肢冷、喜热饮食者,多属阳虚体质;而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且常感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者,则多为阴虚体质。

深入分析这些体质特质,有助于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药物运用更贴合患者实际状况,进而提升治疗的针对性与安全性。体质辨识不仅对疾病治疗成效有着深远影响,在疾病的预防与康复阶段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

3、抓主症——发现疾病关键矛盾

在中医诊疗实践中,“抓主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主症是疾病所表现出的主要病理特征,它集中体现了患者身体状态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矛盾。准确抓住主症,能够帮助医生在纷繁复杂的症状群中理清思路,明确诊疗重点。

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整体失衡的结果,各种症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主症则是这一病理失衡的核心表现。医生通过细致的观察、详细的询问以及精准的切脉,综合判断患者的主症。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那些明显突出、易于察觉的症状,也要留意潜藏于体内、尚未充分显现的病理信号。例如,在诊断感冒病症时,若患者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症,结合其脉象浮紧、舌苔薄白等表现,可判断为风寒感冒;若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为主症,且脉象浮数、舌苔薄黄,则多为风热感冒。

尽管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手段能够为中医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但主症的确定始终要依托中医独特的辨证逻辑。抓主症不仅是为了锁定治疗方向,更为用药选择提供关键依据。在经方治疗中,主症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方剂运用的有效性。

4、定方药——精准用药的科学与艺术

中医经方中的“定方药”环节,是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在临床操作中,医生需依据患者的体质特点与主症表现,精心挑选最适宜的经典方剂。

精准用药既是一门严谨的技术,也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它要求医生既要熟练掌握传统方剂的应用,又要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规律以及作用顺序等有深刻理解。例如,在运用麻黄汤治疗风寒感冒时,需明确麻黄为君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桂枝为臣药,助麻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功能;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缓和麻、桂之峻烈。只有准确把握方剂中各药物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才能发挥方剂的最佳疗效。

结束语

三步法,即辨体质以明个体差异,抓主症以寻疾病关键,定方药以达精准治疗,充分彰显了中医个性化医疗的独特魅力。它聚焦疾病矛盾核心,融合科学理念与艺术智慧,实现治疗效能的最大化。在深化中医智慧的同时,积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中医治疗拓展了广阔空间,有望显著提升疑难病症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