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知道,初上高原可能遭遇 “急性高原反应”(头痛、恶心等),但很少有人了解,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如牧民、边防战士、援藏干部)反而可能患上 “慢性高原病”(CMS)。这种疾病悄无声息地损害身体,导致红细胞异常增多、心肺功能衰退,甚至引发心力衰竭。为什么高原适应能力强的人,反而会生病?又该如何预防?本文将深入解析。
一、什么是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CMS),又称 “蒙赫氏病”(Monge’s Disease),最早由秘鲁医生 Carlos Monge 发现。它并非短期缺氧导致,而是长期(数月~数年)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人群,因身体过度代偿引发的血液、心肺系统病变。
主要特征:
(1)红细胞异常增多(血红蛋白>200g/L,远超正常值)。
(2)严重缺氧(即使静息时也气短、乏力)。
(3)肺动脉高压,最终可能导致右心衰竭。
二、为什么长期高原生活反而致病?
1. 身体的“过度代偿”机制
初到高原时,人体会通过增加红细胞来携带更多氧气,这是正常适应。但长期缺氧会刺激骨髓过度生产红细胞,导致:
血液黏稠 → 血流缓慢,血栓风险增加。
心脏负担加重 → 右心室肥大,最终心力衰竭。
2. 肺血管的不可逆损伤
长期缺氧还会导致肺血管收缩、重塑,引发肺动脉高压(HAPH),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3. 低氧环境下的基因适应差异
研究发现,藏族人因世代高原生活,进化出 EPAS1基因,能更高效利用氧气;而平原居民长期移居高原后,缺乏这种遗传优势,更易患病。
三、哪些人风险最高?
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① 长期驻守高原的工作者(如边防官兵、铁路工人、科考队员)。
② 高原牧民(如西藏、安第斯山脉居民)。
③ 患有心肺疾病或贫血者(代偿能力更差)。
④ 吸烟或肥胖者(缺氧耐受性更低)。
四、慢性高原病的典型症状
系统 症状 危险信号
血液系统 面色紫红(发绀)、指甲青紫 血红蛋白>200g/L
呼吸系统 静息时气短、夜间呼吸暂停 肺动脉高压
心血管系统 心悸、下肢水肿 右心衰竭
神经系统 头痛、记忆力下降 脑缺氧损伤
关键提示:若出现长期乏力、嘴唇发紫、运动能力骤降,应尽快就医!
五、如何诊断与治疗?
1. 诊断方法
(1)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检测)。
(2)心脏超声(评估肺动脉压力)。
(3)睡眠监测(排查低氧性呼吸暂停)。
2. 治疗方案
① 放血疗法(定期献血降低血液黏稠度)。
② 长期家庭氧疗(每日吸氧≥15小时)。
③ 药物:乙酰唑胺(减少红细胞生成)、西地那非(缓解肺动脉高压)。
④ 终极方案:移居低海拔地区(如病情严重,需永久离开高原)。
六、预防:高原工作者的健康守则
1. 定期轮换
每3~6个月返回低海拔(<1500米)休整1个月。
避免连续多年驻扎极高海拔(>4000米)。
2. 健康监测
每半年检查血红蛋白、心肺功能。
使用血氧仪监测静息血氧饱和度(正常>90%)。
3. 生活方式调整
1)戒烟戒酒(加重缺氧)。
2)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心脏负荷)。
3)补充铁和维生素(预防贫血)。
结语
高原不是“适应”就能征服的。慢性高原病提醒我们:人类对高原的适应是有限度的。无论是短期旅行还是长期工作,都需科学防护、定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