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纵观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历程,医疗器械设备作为临床诊疗活动开展的重要工具,其管理工作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为了提高医院设备管理水平,从粗放式管理逐渐过渡到精细化管理是必然选择,能够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临床诊疗活动安全性。
医院设备管理历史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该阶段医疗器械设备生产和使用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历史因素,医疗设备管理较为粗放,缺少统一标准、规范,以至于市场上的医疗设备质量良莠不齐,医院内部重复采购和设备闲置现象严重,设备管理工作较为混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医院内部初步建立了设备管理体系。随着医疗设备类型、数量增加,设备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与政策。其中《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掀开了中国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规范化序幕,并加强医疗器械设备的生产、使用等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器械设备管理有效性。这一阶段属于医院设备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过渡阶段,为后续医院设备精细化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后,医疗技术持续更新升级,医疗器械设备类型、数量大幅度增加,国家针对性颁布实施了医疗器械注册制度,严格管控医疗器械设备的市场准入,并通过有效的监管控制,大幅度提高了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和使用性能,在推动医疗器械设备管理体系完善化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至今,信息技术持续推陈出新,与医疗行业的融合进程逐步深化,国内医疗器械设备管理逐渐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可实现医疗设备全过程精细化监管。现阶段国家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医疗器械设备监管系统,精准分析和评估医疗设备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国家大力推动医疗器械行业转型升级,颁布一系列政策制度,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粗放式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多以粗放式管理模式为主,已然成为制约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质量和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受限于传统管理模式限制,医疗设备资产信息更新缓慢,分散在医院内部多个部门中,经常出现账目和实际不相符合的现象。国内许多三级医院的设备闲置率达到了30%以上,或是过度维护导致成本虚高,资源浪费严重,不符合新时期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需要。粗放式管理实践中,多依靠人工巡检以及常规的Excel台账管理静态数据,关于医疗设备的状态和使用情况等信息更新滞后,维护多依靠以往的人工记录和工作经验,少有预测性维护。加之《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政策颁布实施,对于医院设备记录留存以及追溯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加快医院设备精细化管理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院设备粗放式管理模式的痛点和瓶颈,助推医院精细化运营发展。
精细化管理的要素
医院设备从粗放式管理朝着精细化管理跨越,应当构建可追溯、可感知的设备精细化管理体系,覆盖医疗设备管理全过程。
一是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一项重要要素即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物联网技术和RFID技术,赋予每个设备一个专门的二维码,实现设备精准管控。设备前期采购环节,需要多方整合设备预算管理、供应商等信息,严格遵循标准、规范流程审核设备采购行为。前期设备验收环节,基于RFID验收设备信息,与采购合同关联设备基本信息;设备使用环节,全面记录设备所属科室、时间、人员等信息,借助GPS定位技术精准定位设备位置;设备维护环节,除了常规日常巡查维护、故障维修内容外,进一步增设预防性维护内容;设备报废环节,综合评估设备性能,判断设备是否达到报废标准,避免过早报废造成资源的无故浪费。
二是数据驱动决策。精细化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即数据驱动决策,通过深度整合医院HIS、EMR以及LIS等系统数据,可视化展示医院各类设备使用状况、故障几率以及维护成本等情况。越来越多医院引入了信息技术,建立契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同步建立设备价值分析指标体系,为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和更新维护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三是流程制度化管理。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医院制定了标准的采购流程,并提前编制设备采购和招标模板,配备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大型设备的信息采集和售后服务。在卫生部印发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通知基础上,国内各大医院纷纷制定内部的《关于医学装备维修保养相关事项办法》等制度,为医疗设备检修、维护和保养等工作开展提供制度导向。医院设备管理内置标准化流程,赋予医疗设备采购、入库、领用、维护以及报废等环节信息编码,并根据医院设备管理需要自定义审批节点,使得医院内部各部门协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路径
医院设备从粗放式管理过渡到精细化管理阶段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至关重要。
一是分阶段实施。对于国内各大医院而言,应当遵循标准化流程分析设备需求,联合医院临床科室、设备科室以及信息科室等部门,围绕业务目标需求评估现有资源和采购需求;综合考量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兼容性以及实用性,经由招投标方式采购最佳的医疗设备;数据整理和分析,为每台设备上张贴RFID标签,扫描标签即可获取设备相关信息,与医院内部管理系统紧密对接;试点阶段,收集内部各科室关于设备使用情况和需求的反馈信息,并对系统进行针对性改进,为医疗设备资源配置、采购、维护保养等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二是实行跨部门协作机制。在医院各部门业务授权范围内,实现医疗设备业务处理环节的全面跟踪和信息收集;明确各部门职责所在,实现各部门协同审核设备采购流程;坚持“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将各科室部门的医疗设备使用情况纳入考核范畴,发挥绩效激励和约束作用,实现医疗设备的高效使用和管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