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肺部、纵隔病变等胸部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肺部感染轻则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重则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普及,医学界已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肺部感染预防策略。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主动防御”指南,助力术后呼吸功能安全重启,解除术后呼吸困扰。
为何胸外科术后更需警惕肺部感染风险
1.生理机制受损
胸部手术造成的创伤可直接损伤胸壁肌肉与膈肌,限制患者的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而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应用会抑制患者气道的纤毛运动,痰液滞留,进一步增加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
2.高危人群
长期吸烟者肺功能储备差,术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高龄>65岁、合并COPD、哮喘等慢性肺病或免疫力低下的糖尿病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也更高;
手术时间>3小时、术中实行单肺通气都可能加重肺损伤,使得肺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术前防控:筑牢感染预防“第一道防线”
1.肺功能锻炼计划
指导患者于术前2周进行呼吸训练,以便加强肺功能,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包括如下要素:
腹式呼吸训练:仰卧位,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每日3组,每组10分钟。
缩唇呼吸训练:用鼻吸气2秒,缩唇如吹口哨缓慢呼气4秒,每日3组。
吹气球训练:通过阻力训练增强呼气肌力,减少术后肺不张。
严格戒烟:术前戒烟可使气道分泌物减少,减少术中呼吸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戒断症状严重者,可选择尼古丁贴片替代疗法、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缓解。
2.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术前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改善通气功能,在功能良好的状态下方可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严格控制空腹血糖,避免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术中、术后出现不良反应。
术中管理:多学科团队“精细防守”
1.手术方式选择
对于身体条件较好、胸部病变局限的患者可选择胸腔镜手术,相比开胸手术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等特点,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开始咳嗽排痰[4]。
2.气道管理
麻醉团队可采用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限制单肺通气时间,保护肺组织,减轻手术对肺的伤害。而术中肺复张可减少肺泡的塌陷,降低感染风险。
3.严格无菌操作
手术室应通过层流净化、器械灭菌等方式减少外源性病原体入侵,将环境中微生物严格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术后黄金72小时:感染防控“决战期”
1.早期活动与体位管理
术后6小时:主要进行床上翻身、踝泵运动,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
术后24小时: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可慢慢坐起、床边站立;
斜坡卧位:将床头抬高可促进膈肌下降,改善通气效率。
2.主动咳嗽与排痰技术
三步促进有效咳嗽:深吸气后屏气3秒;用双手或枕头按压手术切口减轻疼痛;爆发性咳嗽2-3次,尽量将痰液咳至咽喉部后吐出。
雾化吸入:采用生理盐水联合祛痰药的方式稀释痰液,每日2-3次,帮助患者排痰。
3.疼痛控制
多模式镇痛:采用神经阻滞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等方法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避免抑制咳嗽反射[5];
及时干预:对于主诉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及时止痛,避免因疼痛拒绝咳嗽。
出院后持续防护:家庭护理“四大守则”
1.环境净化
每日通风2次,每次约30分钟,将湿度维持在40%-60%,同时可配合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粉尘的吸入;恢复期减少外出活动,避免接触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
2.营养支持
告知患者及家属应调整为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加鸡蛋、鱼肉、果蔬等的摄入,促进伤口愈合,增强免疫力。
3.感染预警信号自查
痰量增多、颜色变黄绿可能提示发生了肺部感染。若出现持续24小时体温>38.5℃、呼吸频率>30次/分、口唇发紫等,需立即就医。
结语
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并非“洪水猛兽”,通过医患协作、全程防控,可将其风险降至最低。从术前呼吸训练到术后智能监测,每一环都至关重要。患者需树立“主动预防”意识,家属在康复路上承担“监督员”与“支持者”的角色,共同守护呼吸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