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丹  单位:冷水江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3255

来到医院手术室,当医生告知:“这台手术可以全麻、也可以半身麻醉”时,大多数患者和家属不假思索地立即回应:“我们来半身麻醉吧,全麻太危险了!”这种观点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金科玉律”,甚至俨然已经成为“公理”,它究竟是否科学?半身麻醉是否比全麻更安全?麻醉方式选择方面是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什么是半身麻醉和全身麻醉?

在讨论“哪个更安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两种麻醉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半身麻醉,医学术语上称之为“区域麻醉”,是指通过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机体某一区域神经传导的麻醉方法,使特定区域神经失去传导功能,临床上分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麻醉(臂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等)。半身麻醉的特点是患者意识清醒,仅麻醉目标区域。

全身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如静脉麻醉、吸入麻醉或复合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抑制,使患者出现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制动(肌肉松弛)和抑制不良反射的临床状态,从而为外科手术或医疗操作提供安全、无痛的条件。  

“全麻更危险”的说法从何而来?

“全麻有风险”“全麻醒不过来”“麻醉会伤脑子”,这些观点广泛存在于大众认知中,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既往经验:麻醉技术不成熟,麻醉药代谢缓慢,毒性较大,确实发生过麻醉意外,如术中苏醒、呼吸抑制、术后迟迟未苏醒,这些事例已给社会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心理阴影。

信息不对称:多数患者不了解麻醉原理,面对“失去意识”的状态感到恐惧,而“半身麻醉还醒着”则被误认为“更安全”。

个体经历影响群体判断: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嗜睡或头晕,容易将这些正常现象误判为“麻醉出了问题”,从而对全麻产生抗拒心理。

口口相传的偏见:亲友间的经验交流容易放大个别风险,而忽略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

半身麻醉是否更安全?未必!

“清醒着就更安全”?这个判断看似合理,实则片面。半身麻醉虽然避免了意识丧失,但它也有自身的风险和局限性:

心血管方面:椎管内麻醉可造成交感神经阻滞从而引起低血压,甚至心跳减慢、晕厥,常见于老年患者及基础病患者。

穿刺操作技术难度、并发症:腰麻与硬膜外麻醉需要椎管穿刺,若操作失误可造成脑脊液漏、头痛、硬膜外血肿,严重者可损伤脊髓。

麻醉范围和时间有限:区域麻醉适用于特定部位的手术,若手术范围扩大、时间延长,可能出现麻醉“覆盖不到”或“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临时转换为全麻。

患者配合要求高:半身麻醉过程中患者清醒,需要保持一定姿势,不能随意动弹。对于焦虑、语言沟通障碍或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并不适合区域麻醉。

安全性的真正决定因素:不是麻醉方式,而是“是否合适”

麻醉方式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种科学决策,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病情、既往史等多个因素综合判断。麻醉医生的职责,就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麻醉方式。

比如:70岁高龄、合并冠心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心脏负荷,优于全麻;对局麻药高度敏感或脊柱畸形患者,椎管内麻醉风险高,此时全麻反而更安全;对于3小时以上的腹部大手术或需俯卧位操作的脊柱手术,全麻是唯一合适的选择;儿童由于难以配合穿刺和术中配合,基本不考虑区域麻醉。

正确认识麻醉,避免认知误区

相信麻醉医生的专业判断:每位麻醉医师都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拟定最优麻醉方案,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积极沟通、表达顾虑:如果对麻醉存在疑问,应主动向医生了解麻醉方式、过程和可能的不适,而不是自行判断;

了解术后体验可能与麻醉无关:如术后恶心、嗜睡等,很多时候是由手术刺激、药物代谢或体质引起,而非“麻醉药有毒”;

正确看待风险:所有医疗行为都有风险,关键在于“合理选择+科学管理”,而不是一味回避。

结语

我们经常看到诸如“半身麻醉比全麻更安全”之类的误区,实际上是没有把个体差异、手术方式的差异、麻醉技术的复杂性等问题考虑进来,真正科学的方法是听从专业医师的评估和建议,因人因病选择麻醉方式。没有不安全的麻醉,只有不安全的麻醉医师,无论半身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只要麻醉医师规范操作,术前充分评估,制定精准麻醉方案;术中实时监测,做好气道、循环与液体管理;掌握麻醉复苏与并发症的防治,麻醉都是安全可控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