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敏  单位:茶亭镇东城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4331

今年年初,我在两癌筛查门诊接诊了一位42岁的女性患者。她自述“平时身体很好”,从未做过宫颈癌筛查。妇科检查时,我发现她的宫颈外口已形成直径3cm的溃疡状病灶,触之易出血。令人意外的是,HPV检测结果竟为阴性!后续病理确诊为宫颈鳞癌ⅠB2期。

这个特殊病例让我陷入深思。虽然99%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其中HPV~16/18占70%,其他高危型占30%),但仍有例外情况需要我们警惕。

误区1:“HPV阴性=安全”?错!约5%~10%宫颈癌与HPV无关(如腺癌、神经内分泌癌)。

误区2:“没症状=没问题”?早期宫颈癌70%无症状,等出血时可能已晚期。

误区3:“年轻人才要查”?我国35~59岁女性是宫颈癌高发人群。

一、HPV阴性患癌的三大原因

1.检测技术的局限性。HPV检测主要针对14种高危型,但部分罕见亚型(如HPV68、73)可能漏检。取样不规范、病毒载量低可能导致假阴性(研究显示假阴性率约5%~10%)。

2.非HPV依赖的癌变路径。腺癌:约10%~15%宫颈腺癌与HPV无关,可能与吸烟、遗传(如BRCA突变)相关。特殊类型:如宫颈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进展快且HPV常阴性。

3.临床警示。无论HPV结果如何,若发现接触性出血、绝经后出血、异常排液,必须做阴道镜活检!

二、这些高危人群要更早筛查。

行为因素:初次性行为年龄<16岁、多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可使感染风险提升3~5倍。早婚早育(<20岁)者因宫颈未完全成熟,更易受病毒侵袭。

免疫抑制:HIV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HPV清除能力下降60%~80%。

生活方式:吸烟者宫颈癌风险增加2倍,因尼古丁代谢产物可破坏宫颈黏液屏障;长期口服避孕药(>5年)风险提升1.5倍。

遗传易感性: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发病风险较常人高2~3倍。

三、科学筛查方案

筛查方式

适用年龄

间隔时间

注意事项

TCT单独

21~29岁

3年1次

基础筛查

HPV+TCT联合

30~65岁

5年1次

黄金标准

特殊人群

高危者

缩短间隔

加强监测

注意:单独HPV检测可能漏诊腺癌,必须联合TCT(如我院病例)。65岁以上若既往筛查正常可终止,但有症状仍需检查。

四、从癌前病变到癌症:关键干预时间窗

1.癌变“三步曲”:HPV感染→持续感染(5~10年)→CIN1~3级→浸润癌

2.阻断癌变的3道防线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疫苗接种:9~45岁女性可接种九价疫苗(覆盖92%致癌亚型),最佳接种年龄为9~14岁。

健康促进:推广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可降低60%感染风险。

二级预防(早诊早治):

建立社区筛查网络,对CIN2~3级患者实施LEEP刀或冷刀锥切术,阻断癌变进程。

三级预防(临床管理):

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宫颈图像识别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为晚期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五、给女性的3条关键建议

1.疫苗+筛查“双保险”

即使打过疫苗,仍需定期筛查(疫苗不能覆盖所有亚型)。

2.筛查要“对号入座”

HPV检测:采用PCR技术检测14种高危亚型,灵敏度达95%。

液基细胞学(TCT):通过薄层涂片技术识别异常细胞,特异度85%~90%。

分流诊断:

阴道镜检查:对HPV16/18阳性或TCT≥ASCUS者进行醋酸白试验和碘试验,定位可疑病灶。

宫颈活检:在阴道镜指引下取组织进行病理学分级(CIN1~3级)。

筛查策略:

3.这些症状立刻就医:同房后出血、绝经后出血;淘米水样恶臭分泌物、下腹坠痛、排尿困难。

结语

“HPV阴性≠安全、没症状≠没问题,筛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宫颈癌防控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接种HPV疫苗、定期筛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宫颈癌扼杀在萌芽状态。记住:每一次主动筛查,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每一剂疫苗接种,都是对健康的智慧投资。让我们携手构建无癌未来,让宫颈癌真正成为“可预防的过去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