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提起脑梗死,人们多关注其急性,却易忽视其高复发性。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脑梗死患者第一年复发率达17.7%,5年内超30%,不做系统预防时最高可达40%。需警惕的是,复发的脑梗死病情往往更重,致残率和致死率比首次发作高出2-3倍。
脑梗死本质是脑部血管因粥样硬化、血栓或栓塞致血流中断,而血管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若不改善动脉硬化根源,容易再次堵塞。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三高”,以及吸烟、肥胖、不良作息等,会持续损害血管。不过规范预防可大幅降低风险,做好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严控“三高”,筑牢基础防线
“三高”是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约70%的复发与“三高”控制不佳直接相关,且需实现从“达标”到“长期稳定”的管理。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复发风险是常人的2-4倍,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会持续损伤血管内皮,为动脉粥样硬化埋下隐患。普通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最好低于130/8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更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放宽至150/90mmHg以下,但需医生个体化评估。
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2-4倍,且血糖控制越差,复发风险越高。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0%以下,老年患者可放宽至7.5%-8.0%。需注意,仅监测空腹血糖不够,约30%糖尿病患者存在“空腹正常、餐后高”的情况,需同时关注餐后血糖。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斑块,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概率增加10倍以上。未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LDL-C需控制在3.4mmol/L以下;已发生脑梗死的患者,需降至1.8mmol/L以下,极高危人群甚至需低于1.4mmol/L;合并糖尿病者,LDL-C目标也需严格控制在1.8mmol/L以下。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降低LDL-C的“基石”,需长期服用。
规范抗栓,守住血栓防线
规范抗栓治疗是脑梗死预防复发的关键,其核心是针对不同病因选择合适方案。脑梗死主要因脑血管血栓堵塞引发,80%以上非心源性患者需以抗血小板治疗为“第二道防线”,常用阿司匹林(每日75-100mg,空腹或餐后1小时服用,以减少胃刺激)或氯吡格雷(75mg/天,适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者或高危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高危患者或需短期(21-90天)联合用药,但务必遵医嘱。
需警惕“无症状就停药”误区,抗血小板药物通常需终身服用(除严重副作用外),擅自停药1个月复发风险增3倍。另有约20%患者为心源性血栓(如房颤所致左心耳血栓)引发,复发风险是普通患者的2倍,需用抗凝药物预防,剂量调整也需严格遵守医嘱。
调整生活方式,切断风险源头
不良生活习惯是脑梗死复发的“助推器”,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复发的“基础工程”。
饮食:遵循“三低两高”原则。“三低”即低盐、低油、低糖,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食用油不超过25克,添加糖(如奶茶、蛋糕)不超过25克。“两高”即高纤维、高优质蛋白,每天吃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多吃燕麦、糙米等全谷物;适量摄入鱼、蛋及豆制品。
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跳绳、篮球)。要避免在清晨6-10点进行剧烈运动,此时间段血压易波动;运动前需热身5-10分钟,运动后慢走5分钟再停止。行动不便者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天累计运动30分钟即可。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使脑梗死复发风险增加2-3倍,因此戒烟需立即行动。饮酒会导致血压波动、升高甘油三酯,最好做到戒酒。
情绪管理: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血压波动、免疫力下降,增加脑梗死复发风险。可通过养花、听戏等兴趣爱好,或参加社区团体等社交活动,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情绪状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