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急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误食有毒食物、意外接触化学毒物,还是过量服用药物,都可能引发急性中毒,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当急性中毒发生时,及时有效的急救和科学的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急性中毒的急救及护理方法。
一、认识急性中毒:常见类型与原因
急性中毒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毒物来源和性质主要包括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农药中毒、化学品中毒等。食物中毒通常因食用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误食有毒动植物(如毒蘑菇、未煮熟的四季豆)引起;药物中毒常见于误服、过量服用药物,比如儿童误服家中的降压药、安眠药,或是成人因情绪问题过量服用抗抑郁药物;农药中毒多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在喷洒农药时防护不当,导致农药经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化学品中毒则可能因意外接触工业毒物、家庭清洁用品(如含氯消毒剂误服)等引发。
不同类型的中毒,其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但一般都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昏迷、抽搐、心律失常,甚至呼吸心跳骤停。
二、急性中毒的急救措施:争分夺秒保生命
脱离中毒环境。一旦发现有人中毒,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好的地方,远离中毒源。若是吸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要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并将患者转移至室外;若皮肤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需尽快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至少15分钟;对于口服中毒者,在其意识清醒、无呛咳风险时可催吐,让患者饮用500-1000毫升温水,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咽后壁或舌根引发呕吐,重复多次至胃内容物基本吐净。不过,对于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中毒以及昏迷、抽搐、惊厥的患者,禁止催吐,以防消化道穿孔或窒息。
清除体内毒物。除催吐外,洗胃也是清除胃肠道内未吸收毒物的重要方法。洗胃应尽早进行,一般中毒后4-6小时内效果最佳,但某些毒物(如有机磷农药),超6小时仍可考虑洗胃。洗胃时,需根据毒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洗胃液,比如生理盐水适用于不明毒物中毒;2%碳酸氢钠溶液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敌百虫中毒除外,遇碱性物质会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敌敌畏);1:5000高锰酸钾溶液用于巴比妥类、安眠药等中毒,但1605、1059等硫磷类有机磷农药中毒禁用,因其会被高锰酸钾氧化成毒性更强的物质。
对症支持治疗。处理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若患者呼吸抑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并持续操作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对于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状患者,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补充血容量、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三、急性中毒的护理要点:促进康复防并发症
病情观察。在急救处理后,患者进入护理阶段。护士要持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皮肤黏膜颜色等。记录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的量、颜色、性质,为判断病情和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如果患者出现病情恶化,如意识障碍加深、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
饮食护理。中毒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恢复饮食。初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腻的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促进身体恢复。对于因中毒导致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采用鼻饲的方式给予营养支持。
急性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突发状况,掌握正确的急救及护理方法,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