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春  单位:北流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987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生活、饮食结构改变,重大慢性病呈上升趋势,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比超80%,防控形势严峻。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 “体重管理年” 行动,将健康体重管理纳入健康中国专项行动,推动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在此背景下,我院多学科联合的“体重管理中心”于6月11日开诊。其中,中医减重养生护理备受瞩目,它融合安全调理与精准干预,成为市民科学减重新选择。无论你正受体重困扰,还是想调理体质塑造健康体态,都可走进中医减重的世界,探寻科学减重的奥秘。

中医减重原理

中医减重以“调和脏腑,恢复平衡”为核心原理,突破单纯减重局限,聚焦调整机体失衡状态,追求“阴平阳秘”的健康境界,使多余痰湿膏脂自然代谢。

其运用多种精妙疗法:通过健脾益气增强运化之力,温肾助阳提升代谢活力,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辅以化痰祛湿消解病理产物,活血化瘀促进气血运行,通腑泄浊排出体内浊物。多法协同,从根本上改善脏腑功能,重塑身体代谢平衡,让减重成为机体恢复健康的自然结果,实现健康与轻盈的双重收获。

中医减重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减重凭借独特理念与疗法,展现显著特点与优势。以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为核心,依据痰湿困脾、脾虚湿盛等不同体质和证型,定制个性化调理方案,拒绝“千人一方”。

其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标本兼治,既减轻体重,更从根源改善脾虚、痰湿等体质,调节代谢,降低反弹风险;二是副作用小,运用中药、针灸等自然疗法,激发人体自我调节能力;三是能同步改善疲劳乏力、腹胀便溏等亚健康症状,在减重过程中,助力身体恢复健康活力。

中医减重常用方法

1.运动管理。中医认为运动能升发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加速水湿痰浊的气化和排出。选择适度、有氧、可持续的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但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耗气。

2.饮食管理‌。重在“运”,不在“饿”,强调饮食规律、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保护脾胃之气。避免过度节食伤脾。饮食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减轻脾胃负担、减少痰湿生成。选择健脾利湿化痰食材如薏米、赤小豆、冬瓜、山药、莲子、芡实、陈皮、山楂等。

3.关注心理。疏肝理气,调和脏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压力、焦虑、抑郁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和气机通畅。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1.中药

根据个体辨证(脾虚痰湿/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组合健脾、化痰、祛湿、理气、活血、温阳等药物,个性化调理。

2.针灸/艾灸‌

(1)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丰隆、足三里、天枢、中脘、三阴交等)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脾胃运化、促进新陈代谢、抑制食欲等)。

(2) 艾灸‌:温通经脉、温补阳气(尤其适合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者),常用穴位如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肾俞。

3.罐疗

(1) 火龙罐:是一种结合艾灸、推拿与刮痧等多功能的新型中医疗法,通过调节脏腑功能、重塑代谢平衡,调节内分泌、打破“肥胖-激素紊乱”循环,优化脂质代谢、实现局部消融与全身作用,调控食欲与胃肠功能,从而加快脂肪代谢,达到减重目的。

(2) 拔罐:背部膀胱经拔罐可排出体内寒湿,腹部拔罐能改善局部气血循环,提升脂肪代谢效率。

4.埋线与耳穴疗法

(1) 穴位埋线:将可吸收蛋白线埋入穴位(如脾俞、胃俞),持续刺激经络,抑制食欲,调节胃肠功能。

(2) 耳穴压豆:在耳穴“饥点”“脾”“胃”处贴王不留行籽,通过按压刺激减少饥饿感,适合食欲旺盛型肥胖。

结论

中医减重的精髓在于将肥胖视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的外在表现。其核心以健脾益气增强运化功能为根本,化痰祛湿消除病理症状为治标,辅以疏肝、活血、温阳之法,实现气血畅行、阴阳平衡。通过中药内调、针灸外治,搭配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及情志疏导等综合手段,激活人体代谢机能,使堆积的“痰湿膏脂”有序排出,达成健康、长效减重。中医减重养生护理凭借独特理论与方法,能从根源改善脾胃运化和气血代谢,有效降低三高风险,助您开启轻盈、健康的生活新方式,感受中医智慧对身心的滋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