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波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0
1455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被医生告知“心脏有杂音”后,随即焦虑起来:是不是心脏有问题?需不需要吃药?其实心脏杂音并不等于心脏病。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脏杂音,下面就从其产生机制、分类、特点、判断以及处理原则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更详细的叙述。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心脏杂音即除正常心音之外发出的附加性声响,它产生的原因是血液在心腔或者大血管处发生异常的湍流现象,这种声音可通过听诊器捕捉到,可听到“嘶嘶”“隆隆”等声音。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通过心脏各个瓣膜的流动是平稳且有序的,但当血流速度过快、通过狭窄的通道或撞击到异常结构时,就容易产生湍流,也就出现了心脏杂音。也就是说,杂音反映的是“血流状态的异常”,而非直接等同于“心脏器质性病变”。

心脏杂音的分类

心脏杂音在部分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婴幼儿、青少年和孕妇中比较常见,这些杂音往往与身高、体重增加后血流量增加、心率加速有关,而且杂音多为柔和的生理性杂音,持续时间不长,不伴有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结构缺陷,改变体位或情绪平静时不明显。

其中,病理性杂音多半是由心脏结构性疾病引起,例如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左室肥厚、瓣膜狭窄或反流等,常伴有呼吸困难、乏力、发绀、心悸、发育障碍等,需要积极治疗。

心脏杂音特点

心脏杂音是儿科临床常见体征之一。研究显示,约3/4健康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心脏杂音,多为生理性,常见于消瘦、心前区胸壁薄、心率快的儿童。随着心脏和胸廓发育,大多数杂音会逐渐消失。

但需注意,若儿童杂音音调高、范围广、呈喷射样,或伴有发绀、呼吸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应警惕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等,及时行心脏彩超来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成人心脏杂音更需重视,尤其无杂音史却近期首次出现,可能提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或高血压引起的心室改变等心脏疾病。

还有一些生理情况(如发热、贫血、甲亢等)可出现暂时性杂音,这是由于心率增快导致血流加速而产生的湍流杂音,这类杂音多随病因的消退而消失,属于功能性杂音。

如何判断杂音的性质?

首先,从听诊内容上,可根据听诊部位、产生时间(收缩期或舒张期)、音质、响度、传导方向等加以分辨。如收缩期柔和性杂音提示生理性,舒张期粗糙性杂音则更倾向于病理性。

其次,观察相关体征和症状。如发现杂音伴有心律不齐、面色苍白、四肢水肿、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则更应警惕结构性心脏病的可能。

再次,可进行辅助检查。心电图可判断心律和心肌电活动;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是判断杂音是否来源于器质性病变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心脏结构、瓣膜运动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应对策略:听到杂音怎么办?

当被诊断为“有心脏杂音”时,首先不要慌张,应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根据其初步判断来确定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即是否有必要做心脏彩超以明确杂音的性质及来源。心脏彩超检查具有无创、直观的优点,检查心脏结构和血流情况是明确心脏杂音性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若评估结果显示为生理性杂音(通常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或体型偏瘦的成人),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心脏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即可,不必过分担心。

如果是病理性杂音,则需根据不同病因分别处理。例如,对于轻度瓣膜病(如轻度二尖瓣脱垂或反流),可选择定期随访,监测心功能的发展;如果瓣膜病较为严重,或患有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则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控制心功能、防止心力衰竭,甚至采取外科手术或心脏介入等方式进行治疗,以防止心脏功能恶化。

另外,对于因重度贫血、甲亢、感染性发热等引发的暂时性杂音,应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这类杂音通常在原发疾病得到控制或痊愈后便会消失,无须针对心脏杂音本身进行特殊治疗。

结语

“心脏杂音,是毛病还是正常?”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儿童、青少年或孕妇中的生理性杂音,常常是正常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不必恐慌;而对于首次发现的成人杂音或伴随明显症状的杂音,则应引起重视,及时排查可能的心脏病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