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脏手术中,大众往往将目光聚焦于主刀医生精妙的操作,却容易忽视麻醉环节的关键作用。但心脏手术麻醉绝非简单的“打一针、睡一觉”,麻醉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防线。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心脏手术麻醉,揭开它“幕后英雄”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心脏手术麻醉?
心脏手术麻醉并不是一个普通类型的麻醉,是在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运用相对专业的麻醉技术与药物对患者实施麻醉处理,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一系列穿刺操作及麻醉监测等,让患者暂时失去意识和痛觉,同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心脏手术麻醉主要用于哪些疾病?
心脏手术麻醉广泛应用于多种心脏疾病的手术。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病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及心脏射频手术等类型。从手术类型来分,可分为小儿心脏手术麻醉、成人心脏手术麻醉。
心脏手术麻醉起到什么作用?
心脏手术麻醉首先应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恐惧感,消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剧烈疼痛,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由于心脏手术过程复杂,涉及心脏这个人体的核心器官,尤其是正中开胸类型的心脏手术,疼痛极为剧烈,若没有麻醉来消除疼痛,手术将无法进行。
心脏手术中麻醉的重要性
在心脏手术中,麻醉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手术本身。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心理、疼痛反应、应激反应等,都可导致生命体征的变化,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所以需要麻醉医生的全程关注,根据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反应,通过多项监测结果综合判断,实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其他相关用药剂量,处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以上反应,维持其生命体征平稳。若稍有不慎,例如出现麻醉过浅,患者可能出现术中知晓,承受痛苦并留下心理创伤。但麻醉过深,可能会抑制心脏功能,导致血压过低、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造成预后不良。
心脏手术麻醉的内容
1.术前评估与准备
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的心脏疾病类型、病程、用药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然后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验等多种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合适的麻醉计划。医生还需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的时间,防止术中呕吐导致误吸。
2.麻醉实施
麻醉过程一般分为麻醉诱导、麻醉穿刺和麻醉维持三个阶段。麻醉诱导阶段,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让患者迅速进入无意识状态,并进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保证呼吸顺畅。麻醉穿刺阶段主要是建立有创的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监测、肺动脉压监测等。在麻醉维持阶段,给予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等,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血管活性药的剂量,尤其是在体外循环结束后的心脏复苏阶段。
3.术中监测与管理
手术中会利用各种先进设备,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及经食道心脏超声等相关重要指标,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心脏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
1.患者配合
患者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疾病信息、当前症状、既往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长期服用的药物等,并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做好术前准备。
2.术后恢复
术后患者需要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接受治疗,度过术后最危险的时段,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入普通病房。恢复期间,要按照医生指导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
3.潜在风险
虽然现代麻醉技术已经很成熟,但心脏手术麻醉仍存在一定风险,如麻醉药物过敏、气管插管损伤、麻醉穿刺并发症等。患者和家属要充分了解这些风险,保持理性和理解,积极配合。
心脏手术麻醉是一场与时间、风险赛跑的“隐形战斗”,麻醉医生在幕后的精心守护,为每一台心脏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了解这些知识,能让患者和家属对心脏手术麻醉有更清晰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