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损伤是由外力导致的脑组织结构或功能受损,是急诊医学中最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它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更直接影响其长期生活质量。颅脑伤患者的生存和康复,手术固然重要,但护理干预的专业性与细致性,常常在关键时刻起到“救命”作用。本文从急性期管理、意识与生命体征观察、并发症预防与康复护理三方面,系统阐述颅脑伤护理中如何通过“细节”守护生命。
一、急性期管理:护理从分秒开始
颅脑伤的“黄金抢救期”通常在伤后最初6至24小时。这一阶段的护理重点是减轻脑组织损伤,防止颅内压持续升高,降低继发性损伤风险。及时、精准的护理配合往往是救命的关键。
在转入医院前或急诊评估中,患者应避免随意搬动头部,保持颈部中立位,尽量减少对颅内环境的刺激。转运过程中维持平卧位或头部轻度抬高,有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急诊阶段,护理人员需协助医生完成快速神志评估(如GCS评分),并观察有无瞳孔异常、肢体活动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征象。进入病房后,应严格执行床头抬高、限制体位变动、合理控制补液量等基础护理措施,防止脑水肿加重。同时,应密切观察引流是否通畅,手术部位是否渗血,防止闭合性血肿压迫脑组织。
此外,对于部分重症颅脑伤患者,护理团队需配合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颅压监测等高级生命支持干预,为患者争取手术或康复的机会。
二、意识与生命体征观察:识变即救命
意识状态的变化,往往是脑功能恶化最早期的信号。护理人员在床旁的细致观察,是识别病情转折点的第一道防线。尤其在没有实时CT或MRI评估的情况下,临床护士的判断力尤为重要。
意识的动态变化应每日多次评估,不仅观察是否清醒、是否能对答如流,还应关注其言语是否清晰、对刺激是否有反应、是否出现嗜睡、烦躁或行为异常。一些患者即使最初清醒,亦可能在数小时后出现意识模糊、间歇性昏迷等现象,提示颅内血肿扩张或脑疝先兆。
与意识变化同等重要的,是生命体征的连续监测。如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的“三联征”,需高度警惕颅内高压危象。体温升高但无感染迹象时,也需考虑中枢性高热的可能。
此外,瞳孔的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变化,是反映脑干功能的关键指标。瞳孔忽然变大或反射迟钝,极可能意味着脑组织受压或疝出,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准备急救干预。护理中的每一次评估,都可能为生命争取一线机会。
三、并发症预防与康复护理:护理延伸生命质量
颅脑伤不是一场短期疾病,它往往伴随一系列后遗症与并发症,对护理的要求延伸至整个康复过程。护理目标不仅是“保命”,更要关注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肺部感染是颅脑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意识障碍或使用呼吸机者。护理应协助维持气道通畅,定期吸痰,翻身拍背促进排痰,降低误吸风险。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护理,保持湿化,预防痰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也是高风险问题。长期卧床患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甚至引发肺栓塞。护理应鼓励早期活动,不能活动者则需每日进行肢体按摩、被动关节运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并密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此外,部分颅脑伤患者在恢复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或情绪波动,护理人员应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并关注患者情绪状态。康复阶段,还需配合物理治疗师进行认知、语言、肢体功能训练,逐步恢复自主能力。
家庭护理同样重要。护理团队应向家属讲解患者现状、康复计划及注意事项,增强照护信心,预防家庭护理中的误区。
结语:护理,不只是照顾,更是医学的前沿哨兵
颅脑伤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协同的过程,护理人员身处临床一线,是最早发现病情波动、最常接触患者生命体征的人。他们的细致观察、科学判断、及时反应,往往成为影响生死与功能恢复的“隐形力量”。
“细节救命”不仅是一句警示语,更是颅脑伤护理工作的真实写照。从急救到康复,每一环节都体现护理的专业价值。让更多公众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危机处理,更能在关键时刻守住生命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