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袤无垠的高原,那片离天空更近的土地,不仅有着令人心醉神迷的美景,也藏着不少医学上的“小秘密”。就拿麻醉这件事儿来说,在高原地区给患者麻醉后,他们更容易出现低氧血症,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为何高原麻醉后低氧血症更易“找上门”
1.氧气“库存”先天不足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得就像被谁“偷走”了一部分氧气。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氧气分压也跟着降低。打个比方,平原地区氧气是满满当当的一仓库货物,到了高原,这仓库就像被搬空了不少,氧气变得“稀缺”起来。而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足够的氧气来维持正常运转。麻醉后,患者的呼吸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原本就少的氧气摄入更是雪上加霜,低氧血症就容易趁虚而入。
2.呼吸“动力”减弱
麻醉药物就像一个“小调皮”,它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中枢,让呼吸变得又浅又慢。在平原,这可能问题不大,因为氧气相对充足。但在高原,这微弱的呼吸就像在“小水沟”里舀水,根本满足不了身体的需求。而且,高原寒冷的气候会让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增多,堵塞气道,进一步阻碍了氧气的进入,使得低氧血症的风险大大增加。
3.血液“运氧”能力下降
高原环境下,人体为了适应低氧,会启动一系列生理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红细胞增多。这听起来好像是好事,红细胞多了,不就能多运点氧气吗?其实不然,过多的红细胞会让血液变得黏稠,就像稀饭里加了太多米,变得稠乎乎的。血液流动不畅,氧气就难以被顺利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从而引发低氧血症。
应对低氧血症的“秘密武器”
1.术前“未雨绸缪”
全面评估: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就像给汽车做全面检测一样。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血液指标等情况,判断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对于那些有呼吸系统疾病或者血液黏稠度高的患者,要提前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氧疗预处理:在手术前一段时间,让患者吸入一定浓度的氧气,就像给身体“充电”一样,增加体内的氧气储备。这可以提高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
2.术中“精准把控”
选择合适麻醉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对呼吸抑制最小的麻醉方式。比如,局部麻醉或者神经阻滞麻醉,就像给身体的某个部位“打瞌睡针”,只让手术部位失去感觉,而不影响整体的呼吸功能。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中要像“侦探”一样,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比如,当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增加氧气供应。
机械通气支持:对于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以使用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就像给患者装了一个“人工肺”,帮助他们吸入足够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3.术后“悉心照料”
持续氧疗:术后患者回到病房,要继续给予氧气吸入,就像给刚跑完马拉松的运动员递上一杯水,让身体慢慢恢复。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氧流量和吸氧时间。
鼓励咳嗽排痰:帮助患者咳嗽排痰,就像给呼吸道“打扫卫生”,保持气道通畅。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必要时使用雾化吸入或者吸痰器辅助排痰。
早期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这就像给身体的“发动机”重新点火,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利用效率,有助于预防低氧血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
高原地区麻醉后患者易出现低氧血症,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能像“超级英雄”一样,守护患者的健康,让他们在高原上也能顺利度过麻醉和手术的难关。让我们一起为高原医学的发展加油助力,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