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云霞  单位:西充县总医院关文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28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护士往往是患者接触最频繁的医疗人员。不同于大医院专科护士的 “术业有专攻”,基层护士面对的是老人慢性病管理、儿童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多样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求,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护理操作能力,更要成为懂沟通、善协调的 “多面手”。当前,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护士综合能力的短板仍制约着服务质量提升,“多面手” 能力培养已成为基层护理发展的关键课题。

扎实的专业操作能力是基层护士的立身之本。基层医疗机构虽不常处理急危重症,但基础护理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关系患者安全。以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为例,从血压血糖的精准测量、静脉输液的规范操作,到压疮预防、康复指导,每一项操作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某乡镇卫生院曾发生过因护士操作不规范导致患者输液反应的案例,暴露出部分基层护士在操作细节上的疏漏。因此,基层医疗机构需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一是通过 多方向、多角度的日常培训、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强化护士对基础操作的熟练掌握;二是经常进行急救、抢救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和流程,确保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或病情突发变化时可以有序开展抢救工作,守护患者生命安全;三是针对基层常见的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基本公卫需求,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让护士成为 “一专多能” 的操作能手。

高效的沟通能力是基层护士搭建医患信任的桥梁。基层患者以老年人、农村居民为主,他们对医疗知识了解有限,容易因误解产生焦虑甚至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护士摒弃 “重操作、轻沟通” 的误区,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病情和护理要点。比如在为糖尿病患者指导饮食时,与其说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如用 “少吃一碗米饭、多吃一把蔬菜” 这样的直白表达;面对对疫苗接种有顾虑的家长,护士需结合本地接种案例,用 “隔壁村张阿姨家孩子接种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还避免了流感风险” 等接地气的表述化解担忧,而非简单强调 “必须接种”。此外,学会倾听也至关重要,基层护士要善于从患者的抱怨、倾诉中捕捉潜在需求,比如独居老人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医疗护理,还有情感陪伴。通过共情式沟通,既能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也能减少医患矛盾。

灵活的协调能力是基层护士打通服务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基层医疗服务往往需要多部门、多角色配合,护士作为一线人员,常常扮演着 “协调员” 的角色。例如,在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时,需要协调医生制定诊疗方案、联系村医开展定期随访、对接上级医院做好转诊衔接;在组织社区健康讲座时,要协调居委会提供场地、邀请专家授课、动员居民参与。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团队曾通过协调辖区药店、养老院、志愿者组织,构建起 “筛查 - 诊疗 - 康复 - 照护” 的闭环服务体系,还开通了 “一键呼叫” 转诊通道,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实现足不出户的医疗对接,大幅提升了慢性病管理效率。这就要求基层护士具备全局意识,熟悉各部门职责,掌握基本的沟通协调技巧,同时主动搭建联动机制,让医疗资源在基层实现高效整合。

基层护士 “多面手” 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医疗机构、社会和护士自身共同发力。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沟通、协调能力纳入绩效评价,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培训深造机会;社会需通过宣传基层护士的典型事迹,给予其更多理解与支持,认可其多元化角色价值;护士自身则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当前,分级诊疗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一批兼具操作、沟通、协调能力的 “多面手” 护士,不仅能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更能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真正筑牢全民健康的 “网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