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手术能不能快点开始?”脑卒中患者家属常焦急询问。然而,对麻醉医生而言,脑卒中手术的麻醉准备远比手术本身复杂。脑卒中发作时,大脑每分钟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麻醉不仅要实现无痛,更需精准调控血压、脑血流与氧供,为手术创造安全条件,其难度甚至超越手术操作本身。
麻醉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危险性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就像“风雨飘摇的房子”,血管、心脏、代谢系统可能都存在隐患,给麻醉带来多重挑战:
1.血管“脆弱不堪”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有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出血性患者血管因高血压更脆弱。麻醉药物易致血压波动,过低加重脑缺血,过高引发再出血或脑水肿,需精准平衡“降压”与“保脑”。
2.全身状况复杂
约60%患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影响药物代谢,冠心病易诱发心肌缺血,肾功能不全导致药物蓄积,需综合评估并制定方案。
3.时间紧迫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4.5小时、动脉取栓6小时(部分24小时)时间窗严格。麻醉需在10~15分钟内完成检查、通路建立及气管插管,分秒必争。
脑卒中患者麻醉的核心任务脑卒中手术中,麻醉的终极目标不是“让患者睡着”,而是保护濒危的脑组织,这需要解决三大难题:
1.血压调控:精准到“毫米汞柱”
脑梗死取栓需维持血压在基础值120%~140%,保障缺血区血流;脑出血则需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防止出血扩大。麻醉医生通过动脉导管实时监测,每5分钟微调血管活性药物,平衡血流与血管安全。
2.脑氧平衡:规避“二次伤害”
大脑对缺氧耐受性差,脑卒中患者本就濒临缺氧。麻醉时通气不足会致二氧化碳蓄积、颅内压升高;过度通气又加重缺血。医生需通过呼吸机精准控制呼吸参数,确保血氧饱和度≥97%、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5mmHg。
3.颅内压管理:化解“脑疝危机”
大面积卒中易引发颅内高压,威胁脑组织安全。麻醉中需用甘露醇等药物降颅压,保持头颈部体位利于静脉回流。一旦出现库欣反应(瞳孔散大、血压骤升),需立即暂停手术,优先处理危急情况。
脑卒中患者麻醉的方式选择脑卒中手术的麻醉方式需“量体裁衣”,每种选择都伴随着权衡:
1.全身麻醉:深度保护下的高风险博弈
适用于复杂手术(如多发血栓取栓、颅内外血管搭桥)。其优势在于可完全控制呼吸和血压,避免术中躁动干扰,但气管插管易引发血压波动,药物还可能抑制心肌功能。对高龄、心功能差患者,需持续泵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操作如履薄冰。
2.局部麻醉:清醒状态下的配合考验
适用于简单动脉穿刺取栓。通过局部麻醉穿刺点,患者保持清醒以实时反馈脑功能,但紧张易致血压骤升,咳嗽、躁动可能使导管移位。曾有患者术中剧烈咳嗽致取栓支架脱落,被迫转为全麻。
3.清醒镇静: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困境
以少量镇静药物维持“半睡半醒”,兼顾安全与监测。然而,对脑卒中后烦躁、意识模糊患者,镇静药物可能加重呼吸抑制,反而提升风险。
麻醉医生的主要操作流程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工作远比“打一针”复杂:
1.术前评估:“火眼金睛”查隐患
拿到影像报告后,需快速分析病灶,结合病史计算麻醉风险评分。若发现未控制的心律失常,需提前干预,避免术中血栓脱落。
2.术中监测:“千里眼”盯细节
除常规监测外,需借助有创动脉监测、脑电图、经颅多普勒等手段,实时掌握血压、脑电活动和脑血流。TCD数据异常时,即便血压正常,也需警惕血栓风险。
3.术后衔接:“无缝护航”到苏醒
手术结束后,需在恢复室观察1~2小时,调整药物剂量。针对术后躁动,需准确判断病因并采取对应措施,避免误判。
为何家属觉得“麻醉耗时太长”?脑卒中手术前的30分钟麻醉准备,相当于简单手术全程时长。这期间需建立2~3条静脉通路,以便快速给药;完成动脉穿刺,实现实时血压监测;进行诱导麻醉,并根据患者反应精准调整药量。这些操作看似繁琐,实则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如同高速行车前的全面检查,每一秒的准备都是对生命的负责。
在脑卒中救治中,麻醉不是简单的术前准备,而是决定患者生死的关键。麻醉医生精准调控生命体征,为手术和患者生命护航,看似漫长的麻醉准备,实则是追求精准高效的必要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