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科术后康复中,引流管是沉默却关键的“守护者”,从术中精准放置到术后安全拔除,全程参与患者恢复。外科护理团队以科学照护保障这条“生命通道”畅通,为康复筑牢屏障。
初识“引流卫士”
术后创伤区域的渗血、积液、脓液等若不及时清除,可能引发感染、组织压迫甚至吻合口瘘。引流管通过重力引流或负压吸引,构建体内外物质交换通道(如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T型管等),为组织修复创造清洁、低压的环境。
精准部署与安全“上岗”
引流管的“旅程”始于术中规划。医生根据手术类型(如开胸、腹腔探查),在无菌条件下将管头置于积液高危区(残腔、吻合口旁),体外端经皮肤戳口引出并固定。护士需确认管道标识清晰(如红色标签标注“高危导管”)、固定稳妥(缝线+透明敷贴双重固定),同时预留15~20cm长度避免轻微活动时牵拉,再连接无菌引流装置。
护理团队的“三维守护”
术后护理是引流管“旅程”的关键阶段,外科护士通过通畅维护、严密监测、风险防控三维管理,为管道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1)通畅维护:确保“航道”无阻,护士需每1~2小时检查管道是否受压、扭曲,并采用“离心方向挤捏法”预防血凝块堵塞。对负压引流管,需每日核查负压值,确保压力稳定;对T型管等特殊管道,术后5~7天内严禁高压冲洗。应重点将留有足够长度的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上,固定点选择患者翻身、活动时不易牵拉的位置,同时指导患者翻身、下床时,先妥善固定引流袋,防止逆流或牵拉脱出。
(2)严密监测:解读“液体密码”,护士需精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并动态观察变化。正常趋势为术后初期为淡血性液体,随后转为淡黄色清亮液体,量逐日递减。危险信号如引流量突然增多、颜色鲜红、出现粪臭味或脓性液体,需立即报告医生。
(3)风险防控:筑牢“安全防线”,护士通过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敷料干燥降低感染风险;对高危导管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即先将管道向上弯曲再固定于皮肤上,减少横向牵拉,并每班交接外露长度。若发生意外脱管,需立即用无菌敷料封闭创口,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特殊管道的“定制化照护”
不同类型的引流管有其独特的“护理密码”。以胸腔闭式引流管为例,护士需维持引流瓶低于穿刺点60cm,观察水柱波动幅度,每30分钟挤捏管道一次;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促进肺复张;更换引流瓶时,先用两把止血钳交叉夹闭导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引发气胸。搬运这类患者前,需双钳夹闭引流管,将引流瓶放在病床上贴近患者身体的位置,避免搬运过程中因晃动导致管道牵拉或脱出。
拔管与“康复交接”
当引流液量减少、颜色清亮、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引流管迎来“退役”时刻。拔管需严格遵循流程:胸腔引流管在患者深吸气末迅速拔除,并用凡士林纱布封闭创口;腹腔引流管拔管后需观察24小时有无渗液;T型管则需留置4周待窦道形成后再移除。拔管后,护士仍需监测患者体温、伤口情况及有无腹痛、胸闷等症状,确保“最后一公里”的康复安全。
患者协作很重要
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至关重要。护士会指导患者翻身、活动时动作缓慢,以防牵拉;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低于膝关节并保持密闭,可用专用挂带固定在裤子上,同时预留足够管道长度,以防行走时牵拉;保持引流袋低于腰部,出现敷料渗湿、管道脱出、引流液异常等情况立即呼叫护士。
结语
引流管的“旅程”虽短却意义重大,是连接医患信任的桥梁。护理团队从术前宣教到术后照护,再到拔管后的关注,用科学与人文守护,让这根管道成为患者康复的“生命桥梁”,见证外科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