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7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咳嗽、喷嚏等途径传播。根据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特点作为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医疗机构在防控基孔肯雅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关键防控要点如下:
一、早发现:把好病例识别“第一关
预检分诊“火眼金睛”:对所有发热患者应主动询问流行病学史,例如:发病前2周内是否到过国内外流行区?居住或工作地是否有病例?有无蚊虫叮咬史?
临床诊断“精准快速”:提高对发热+关节痛或发热+皮疹典型症状的警惕性,尤其夏秋季高发期。注意与登革热等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测“双保险”:对疑似病例及时采集急性期血清送检核酸检测(RT-PCR)和/或病毒分离。恢复期血清检测IgM/igG抗体(需双份血清)辅助诊断。
二、早报告:疫情信息“零延误”
依法依规,及时上报:一旦发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24小时内完成传染病网络直报,并电话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信息准确完整:确保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结果等关键信息完整无误。
三、早隔离:切断院内传播“风险链”
防蚊隔离“双管齐下”:疑似和确诊患者务必安置在有完善防蚊设施(纱窗纱门完好、配备空调)的病房内,尽可能使用蚊帐。
院内灭蚊“无死角”:定期检查并清除诊疗区域(病房、门诊、输液室、候诊区、卫生间、绿化带)的小型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弃瓶罐、闲置容器),必要时使用环保灭蚊剂消杀成蚊。无纱窗的病区应安装纱窗并确保纱窗纱门完好无损。
个人防护:医护人员、陪护人员、探视者在病房内建议使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和驱蚊乳,穿着长袖衣裤,避免穿着深色裤子及短裤。
四、早处置: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对病例进行规范管理:目前,尚无治疗基孔肯雅热的特效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由于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因此应加强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关注特别是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孕妇等。
疫点紧急处置: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患者详细活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信息。
院内环境强化:在发生输人或本地病例后,立即强化院内所有区域的灭蚊和环境整治工作。
五、持续强化:筑牢防控“基础网”
全员培训“不掉线”: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尤其首诊科室如发热门诊、急诊、感染科、门诊医生等学习基孔肯雅热最新诊疗方案、防控指南和报告流程。
宣教“人脑人心”: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宣传册、候诊时宣教等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基孔肯雅热知识、防蚊灭蚊重要性及个人防护措施。
物资“常备不懈”:确保防蚊灭蚊药品器械(环保杀虫剂、喷雾设备)、个人防护用品、采样耗材、蚊帐等储备充足且有效。
多部门“联防联控”:医务科、院感科、护理部、总务后勤、门诊部等需紧密协作,明确分工,形成防控合力。
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且我国非基孔肯雅热常年流行国,人群普遍易感。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可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当有疑似症状出现时,应积极防蚊,尽早就医。医疗机构是基孔肯雅热防控网络的关键枢纽。只有严格执行“四早”原则,并持续加强院内管理和多部门协作,才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为构建无“蚊”扰的健康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