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俊英  单位:仁寿县曹家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24
335

生病时,静脉输液常被视为“快速康复”的手段。然而,当细长的针头刺入血管,液体缓缓流入体内,看似平常的治疗过程,却可能伴随一些潜在风险。从局部的红肿疼痛,到全身的不适反应,静脉输液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不容小觑。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预防方法与处理措施,不仅能让患者更安心,也能帮助大家科学看待输液治疗。

局部并发症:看得见的“小麻烦”

穿刺点红肿与疼痛:当输液的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或是穿刺时消毒不严格,穿刺点就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甚至伴有灼热感。如果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发展为静脉炎,导致血管变硬、呈条索状改变。这就像皮肤受到了“小刺激”,如果持续“刺激”,就会引发更明显的炎症反应。

药物外渗:输液过程中,若针头移位或血管壁破损,药物就可能渗漏到血管外的组织中。尤其是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会引起局部肿胀、疼痛,严重时甚至导致组织坏死。比如化疗药物外渗,可能让皮肤出现溃烂,如同将不合适的“液体”倒进了错误的“容器”,对周围组织造成伤害。

静脉血栓形成:长期输液、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是患者本身血液黏稠度较高,都可能促使静脉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可能堵塞肺部、脑部等重要器官的血管,引发严重后果。就像河道中出现了“堵塞物”,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整个“水流”系统。

全身并发症:不容忽视的“大隐患”

发热反应: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发冷、寒战,随后体温升高,这很可能是发生了发热反应。原因多为输液器具清洁不到位、药物质量问题,或是输液速度过快,导致身体对“外来物”产生了排斥反应,如同身体拉响了“警报”。

过敏反应:一些患者在输液时会出现皮疹、瘙痒,严重者甚至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这是典型的过敏反应。药物中的某些成分、添加剂,或是患者本身为过敏体质,都可能引发这一状况。过敏反应就像身体对特定物质产生了“过度抵抗”,情况危急时需要立刻处理。

循环负荷过重: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或是输液速度过快,心脏负担会突然加重,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这就是循环负荷过重,俗称“肺水肿”。就像水库短时间进水过多,超过了其承载能力,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科学预防:从细节守护健康

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性质选择穿刺血管。一般来说,长期输液者应从远心端血管开始,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刺激性强的药物优先选择较粗、弹性好的血管,就像为“特殊液体”挑选合适的“运输通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从消毒皮肤、穿刺,到更换输液器、拔针,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使用合格的输液器具,确保药物质量,减少因操作不当或物品不洁引发的感染风险。

控制输液速度与量: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心肺功能调节输液速度。儿童、老年人、心肺功能不佳者,输液速度宜慢;对于需要大量补液的患者,也要合理控制总量和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提前告知过敏史:患者在输液前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接触物等过敏情况。医护人员也会在用药前进行皮试,并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正确应对:及时处理,保障安全

局部问题处理:发现穿刺点红肿、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轻度红肿可热敷或用药物外敷,若外渗药物刺激性强,需遵医嘱进行局部封闭治疗;怀疑静脉血栓形成,应避免按摩,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全身反应应对:出现发热反应,先减慢输液速度,适当保暖,体温过高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用药;过敏反应一旦发生,立刻停止输液,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抗过敏药物;循环负荷过重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让患者端坐,双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同时配合吸氧和药物治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