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长期可导致多器官并发症。
核心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 ≥7.0mmol/L 或 OGTT 2h血糖 ≥11.1mmol/L):
二、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妊娠糖尿病(GDM):妊娠期首次发现的高血糖
特殊类型糖尿病(MODY、LADA等)
三、流行病学与高危人群
全球现状:影响10.5亿人(2023年数据),每11秒1人新发医疗支出占全球总健康支出的10%
中国数据:糖尿病患者超1.4亿,知晓率仅36.5%,治疗率32.9%。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发病率5年增长200%。
四、临床表现
1. 三多一少
常有“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2. 血糖
大多升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出现反应性低血糖。
3. 并发症和(或)伴发病
部分患者无明显“三多一少”典型表现,仅因并发症和(或)伴发病而就诊。
4. 无症状
有些隐匿性糖尿病可无临床症状。
五、治疗原则 饮食治疗 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配合运动药物治疗
六、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以下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的饮食指导,结合科学建议和实用技巧:
(一)核心原则
1. 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体重、活动量调整摄入,维持健康体重(BMI 18.5~24.9)。
2. 均衡营养: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30%(饱和脂肪<10%)。
3. 低升糖指数(GI)饮食:优先选择缓慢释放糖分的食物,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4. 定时定量:规律三餐,必要时分餐(如三餐+2次加餐),避免暴饮暴食。
(二)具体食物选择
1. 主食类(碳水化合物)
推荐:全谷物(燕麦、糙米、藜麦)、杂豆(红豆、鹰嘴豆)、薯类(带皮蒸煮)。
避免:精制米面(白米饭、馒头)、糕点、含糖麦片。
技巧:混合搭配(如糙米+白米),每餐主食约1拳大小。
2. 蔬菜类
多吃:绿叶菜(菠菜、油菜)、瓜类(黄瓜、冬瓜)、菌菇(香菇、木耳)。
限量:淀粉类蔬菜(土豆、芋头)需计入主食量。
建议:每日500g以上,深色蔬菜占一半。
3. 蛋白质类
优质来源:鱼类(三文鱼、鲈鱼)、禽类(去皮鸡胸肉)、豆制品(豆腐、豆浆)、鸡蛋。
慎选:加工肉(香肠、培根)、肥肉、动物皮。
分量:每餐约掌心大小(约50~100g)。
4. 水果类
低糖选择:苹果、草莓、樱桃、柚子、蓝莓(每日100~200g)。
避免:荔枝、榴莲、龙眼等高糖水果。
时间:两餐之间吃,避免餐后立即食用。
5. 脂肪类
健康脂肪:橄榄油、亚麻籽油、坚果(每日10~15g)、牛油果。
避免:反式脂肪(油炸食品、植脂末)、动物油(猪油、黄油)。
6. 饮品
推荐:白开水、淡茶(绿茶、乌龙茶)、无糖豆浆。
禁忌:含糖饮料(奶茶、果汁)、酒精(干扰血糖稳定性)。
(三)需严格限制的食物
高糖食品:糖果、蜂蜜、含糖饮料、冰淇淋。
高盐食品:咸菜、腊肉、酱料(如豆瓣酱、沙拉酱)。
精加工食品:膨化零食、速冻饺子、方便面。
酒精:空腹饮酒易引发低血糖,每日最多1份(如啤酒350ml)。
(四)实用技巧
1. 烹饪方式:蒸、煮、凉拌代替煎炸,少用糖醋、红烧等高糖做法。
2. 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延缓血糖上升。
3. 阅读标签:关注“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添加糖”,避免隐形糖(如番茄酱、酸奶)。
4. 血糖监测:记录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食物对自身的影响。
(五)特殊情况处理
低血糖(<3.9mmol/L):立即吃15g速效糖(如半杯果汁、4片葡萄糖片),15分钟后复测。
外出就餐:选择清淡菜品,要求少油盐,避免勾芡汤汁。
节日聚餐:用小餐盘控制分量,优先吃蔬菜和蛋白质,浅尝主食。
(六)生活方式配合
运动:餐后30~6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
体重管理: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睡眠与压力:保证7小时睡眠,压力大时尝试冥想或深呼吸。
注意:个体差异较大,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饮食控制需与药物治疗、运动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