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领域,心脏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众多心脏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医生精湛的技术,术后科学合理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心脏介入护理的世界,了解那些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的事儿。
一、心脏介入手术知多少
心脏介入手术是通过外周血管(如股动脉、桡动脉等)穿刺,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送入心脏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微创技术。常见的心脏介入手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等。
二、术前护理:精心准备,迎接手术
(一)心理护理:缓解焦虑,建立信心
面对手术,患者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不仅增加了手术的风险,还会影响术后的恢复。因此,术前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会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他们详细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过程、优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对措施,让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护理人员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担忧,给予他们关心和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身体准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皮肤准备:手术部位的皮肤清洁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会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皮肤准备。如果是经股动脉穿刺手术,护理人员会对患者双侧腹股沟区进行备皮,剃除毛发并清洁皮肤;如果是经桡动脉穿刺手术,则会对患者穿刺侧前臂进行清洁。
饮食与休息:术前晚餐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过饱,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术前4-6小时禁食、禁水,以防止手术过程中因呕吐导致误吸。同时,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以帮助入睡。
术前检查: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三、术中护理:密切配合,保障安全
(一)体位摆放:舒适安全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会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对于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会将穿刺侧手臂固定在手术台上,保持手腕伸直;对于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会将双腿伸直并稍外展,以方便手术操作。同时,护理人员会在患者身体下方垫上柔软的垫子,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皮肤损伤。
(二)生命体征监测:实时关注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使用心电监护仪实时记录数据。一旦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升高或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会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例如,如果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护理人员会迅速为患者补液,并准备好升压药物。
(三)术中配合:精准高效
护理人员会严格按照医生的指令,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和药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会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反应。
四、术后护理:细致呵护,促进康复
(一)穿刺部位护理:预防并发症
压迫止血: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会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会使用专用的桡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压迫力度,一般压迫6-8小时;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会使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12小时,同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侧下肢禁止弯曲。在压迫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渗血等情况,定时检查压迫器或沙袋的位置是否正确,有无松动。
保持清洁干燥:穿刺部位的敷料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如果敷料被血液浸湿,应及时通知护理人员进行更换。同时,患者要避免触摸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二)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关注病情
术后患者会被送回病房,护理人员会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同时,会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三)饮食护理:合理饮食,补充能量
术后患者的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原则。术后2小时,患者如果没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以适量饮用温水或米汤;术后4-6小时,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鸡蛋羹等;术后1-2天,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饮食中应注意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如瘦肉、鱼类、鸡蛋、蔬菜、水果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精等饮品。
结语
总而言之,心脏介入护理是一个贯穿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护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的康复。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对心脏介入护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面对心脏介入手术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早日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