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肿瘤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肿瘤病灶进行局部治疗的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特点。然而,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工作同样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密切观察穿刺点,严防感染与出血
穿刺点护理是肿瘤介入治疗后护理的首要环节。介入治疗通常需要通过穿刺血管引入导管,因此穿刺点极易发生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在治疗后的前24小时内,每1-2小时查看一次,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观察间隔。若发现穿刺点敷料被血液浸透,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更换;若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或有脓性分泌物等异常,可能是发生了感染,需及时进行处理。
医护人员在术后会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患者及家属要注意保持包扎的完整性,避免包扎带松脱。如果感觉到包扎过紧,出现肢体麻木、发凉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调整。同时,不要随意触碰、揭开包扎敷料,防止外界细菌侵入引发感染。
精准监测生命体征,把握身体动态
生命体征是反映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介入治疗后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必不可少。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吸收热,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引起的,一般体温不超过38.5℃,且在3-5天内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或伴有寒战、乏力等症状,可能提示存在感染,需要及时就医。因此,术后应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定时测量体温,记录体温变化情况。
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能够直观反映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呼吸状态。术后应密切关注这些指标,若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脉搏加快或减慢且不规律、呼吸急促或困难,都可能是身体出现异常的信号,需立即向医护人员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助力身体恢复
介入治疗后的活动与休息安排,对患者的身体恢复有着重要影响。
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具体时长根据穿刺部位和治疗方式而定。一般来说,股动脉穿刺者需卧床6-12小时,穿刺侧肢体伸直,避免弯曲,防止穿刺点出血。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但要尽量保持耐心,严格遵循医嘱。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翻身,缓解身体的疲劳感,但要注意避免影响穿刺点。
卧床休息结束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从床上坐起、床边站立开始,再到短距离行走,循序渐进。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和大幅度动作,防止因体力不支摔倒或导致穿刺点再次出血。随着身体的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时间,但仍要避免过度劳累。
科学进行饮食调理,补充身体能量
饮食调理是肿瘤介入治疗后护理的关键环节,合理的饮食能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术后6小时内,一般不建议进食。6小时后,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不适。若没有不适,可逐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藕粉等,少量多次进食,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
随着身体的恢复,饮食可逐渐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等,再过渡到软食和正常饮食。要注意保证饮食的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主食可选择米饭、馒头、粗粮等。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防止引起胃肠道不适。
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饮食调理要更加严格。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分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高血压患者要减少钠盐的摄入,保持饮食清淡。此外,患者还应注意多喝水,促进身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减轻肾脏负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