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孩子发烧了,把我的退烧药减半给他吃行不行?”在儿科诊室,这类问题每天都在重复。很多家长认为儿童是“缩小版成人”,用药只需按成人剂量减半或按年龄估算,却不知这种做法可能埋下肝损伤、肾损伤甚至更严重的安全隐患。儿童身体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截然不同,用药绝不能“想当然”,必须严守以下核心原则。
首先要明确:儿童用药绝不能“按成人剂量减半”。成人药物的配方、代谢途径是基于成人身体机能设计的,儿童服用后可能出现两种极端风险:一是药效不足,比如成人抗生素减半后,儿童体内药物浓度达不到有效杀菌水平,反而可能导致细菌耐药;二是毒性超标,儿童肝脏的解毒酶系统尚未完善,成人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如部分感冒药中的伪麻黄碱),对成人安全却可能让儿童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去年就有案例显示,一位家长将成人退烧药给3岁孩子减半服用,导致孩子出现严重肝损伤,住院治疗两周才恢复。
儿童用药的第一个核心原则:优先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市面上的儿童药多为滴剂、混悬液、泡腾片等,不仅剂量精准(如每毫升含多少毫克有效成分),还会调整口感(如水果味)方便喂服,更重要的是配方会根据儿童生理特点优化——比如儿童退烧药会降低对肝脏的刺激,儿童止咳药会控制镇咳成分的浓度,避免抑制呼吸。若确实没有儿童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可用于儿童”的成人药物(药品说明书会明确标注“儿童用法用量”),绝不能自行挑选成人药减量。
第二个原则:严格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剂量。儿童用药剂量的科学依据是体重(kg)或体表面积(㎡),而非年龄或“成人减半”。比如儿童常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通常是每次20-40mg/kg,若孩子体重10kg,单次剂量就是200-400mg,而非成人剂量的一半。体表面积计算则更精准,尤其适用于新生儿、早产儿或肝肾功能异常的儿童,需通过公式(体表面积=体重×0.035+0.1)计算后,再结合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换算。家长可借助儿童用药剂量计算器辅助,但最终仍需医生确认,避免因计算错误导致剂量偏差。
第三个原则:不随意联合用药或增减剂量。儿童的肝肾功能代谢能力较弱,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比如儿童发烧时,若同时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药和含该成分的复方感冒药,会导致药物过量,引发肝损伤。此外,家长切勿因“孩子没好转”就自行加量,或“症状减轻”就擅自减量、停药——比如抗生素需按疗程服用,提前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复发,产生耐药性。去年有位家长给孩子服用抗生素时,见孩子不发烧就停药,结果3天后感染加重,再次就医时细菌已对原抗生素耐药,只能更换更强效的药物。
第四个原则:仔细阅读说明书,关注“儿童禁忌”。药品说明书是用药安全的“指南针”,家长需重点查看“【儿童用药】”、“【禁忌】”、“【不良反应】”三个板块。比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会影响儿童骨骼发育,说明书明确标注“18岁以下禁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会抑制儿童呼吸中枢,说明书会注明“2岁以下禁用”。此外,还要注意药物成分是否重复——很多复方感冒药含退烧药成分,若同时服用单一退烧药,易造成成分过量。
最后,还有两个易被忽视的细节:一是妥善储存药物,将儿童药与成人药分开存放,放在儿童够不到的阴凉干燥处,避免误服;二是记录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和孩子的反应,若出现皮疹、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可及时带着记录就医,帮助医生快速判断原因。
儿童用药安全无小事,“成人剂量减半”是典型的用药误区,可能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不可逆伤害。家长需牢记:儿童不是“缩小版成人”,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严格按科学剂量服用,才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守护孩子的健康安全。若对用药有任何疑问,切勿自行判断,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建议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