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秀娟  单位: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1
48

在我国,儿童烧烫伤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临床数据显示,0-6岁儿童是烧烫伤高发群体,其中热液烫伤占比超七成,农村地区发生率显著高于城市。这类伤害不仅会造成急性损伤,还可能引发瘢痕增生、关节挛缩等长期并发症,甚至导致心理创伤。深入剖析事故成因并建立科学预防体系,是每个家庭守护儿童安全的关键。

烧烫伤高发场景的现实剖析

农村生活场景的隐患

农村地区因生活习惯差异,烧烫伤风险更为突出。传统柴火灶台缺乏防护栏,幼儿可能因抓握锅柄或触碰翻倒的热水盆而受伤。例如,冬季农村家庭习惯烧开水后倒入脚盆洗澡,家长若临时离开去拿换洗衣裤,幼儿可能因好奇或意外跌入滚烫的洗澡水中,导致大面积烫伤。这类案例在农村地区屡见不鲜,暴露出家长对热液暴露风险的忽视。

城市家庭中的“隐形陷阱”

城市家庭中,桌布牵引打翻水杯、电热水壶放置在地面、充电插座未加防护盖等隐患同样普遍。例如,家长将热汤放在餐桌边缘,幼儿拉扯桌布导致热汤倾倒,造成面部或躯干烫伤。此外,学步车的使用也增加了烫伤风险。1岁左右的幼儿在学步车中活动时,可能因速度过快撞倒地上的开水瓶,导致手部或面部烫伤。

科学预防体系的核心策略

环境改造:消除物理性危险源

厨房是儿童烧烫伤的高发区域,家长应避免让孩子进入烹饪区。热水壶、电饭煲等高温电器须放置于儿童无法触及的台面,建议使用带有童锁功能的电磁炉。餐桌上避免铺设垂落的桌布,防止儿童拉扯导致热食倾倒。浴室中,热水器温度建议设定在50℃以下,沐浴时先放冷水再兑热水。

认知强化:建立安全行为模式

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向儿童讲解火和高温的危险性,教导3岁以上儿童识别“烫”的警示标志,模拟演练遇到热源时的躲避动作。例如,阅读《小熊不摸热茶壶》等绘本,每天重复强化安全规则,如“吃饭前先摸碗壁测试温度”“看到冒热气的东西不靠近”。

监护升级:特殊场景的动态管控

家庭聚餐时使用隔热垫,热菜放置餐桌中央;儿童餐椅配备五点式安全带,喂食前将食物晾至40℃以下。外出就餐时禁止儿童在餐厅跑动,避免接触金属滑梯等高温物体。冬季使用暖宝宝时贴在秋衣外侧,单次使用不超过6小时,避免低温烫伤。

烧烫伤的现场急救与后续护理

急救黄金法则:冲脱泡盖送

1.冲:用15-25℃流动冷水持续冲洗伤处15-20分钟,水流压力不宜过大,避免冲破水疱。冷水冲洗可使创面温度在30秒内降至安全范围,显著减轻损伤深度。

2.脱:充分浸湿后小心剪开衣物,保留粘连部分;电烧伤需先切断电源,用绝缘物体分离患儿与电源。强行撕扯粘连衣物可能导致二次损伤,临床案例中23%的感染由此引发。

3.泡:中小面积烫伤可浸泡于冷水中15-30分钟,大面积烫伤(>10%体表面积)避免长时间浸泡以防低体温。

4.盖: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覆盖创面,勿用棉花、纸巾;禁止涂抹牙膏、酱油等异物,这些物质可能引发感染或干扰医生判断。

5.送:若烫伤面积>5%体表面积(儿童手掌面积≈1%),或皮肤发白、焦黑,或出现直径>5cm的水疱,需立即送医。

创面护理要点

1.浅度烫伤:冲洗后可用无菌纱布覆盖,避免摩擦或刺破水疱;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缓解疼痛。

2.深度烫伤:须由医生清创,必要时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愈合期使用医用硅酮凝胶预防瘢痕增生,关节部位需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3.营养支持: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促进创面修复;维生素C可通过多吃水果补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少量多餐保证热量。

总结

儿童烧烫伤的预防,本质是构建“环境—认知—监护”三位一体的安全体系。家长需认识到:每一次疏忽都可能成为伤害的导火索,而每一份用心都能为孩子筑起安全屏障。通过科学的环境改造、持续的认知强化和动态的监护升级,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烧烫伤风险降至最低,让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