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受累为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常表现为晨僵、肿胀、疼痛,若治疗不及时,后期可导致软骨、骨侵蚀,甚至畸形和致残。尽管现代医学在类风湿治疗上取得突破,完全根治仍有挑战,因而“中西医结合”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治疗方向,既强调精准抗炎、控制疾病,也注重固本扶正、改善体质,能够更好地平衡疗效和安全性。
一、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精准抗炎、抑制结构破坏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已建立完善体系,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标准化治疗、全程管理”。在疾病初期,若能在窗口期(通常为发病后3–6个月)应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往往可有效控制疾病的侵蚀性进展,减少后期畸形和残疾。
首先,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是基础,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柳氮磺吡啶等,通过抑制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减轻滑膜炎、抑制骨侵蚀,成为标准首选。一旦单药控制不佳,临床常采用两药或三药联用方案。
针对高疾病活动度及侵蚀性的病例,生物制剂及靶向小分子药如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IL-6受体抑制剂(托珠单抗)、JAK抑制剂(托法替尼)等,提供了更精准、迅速的控制,极大地改善了疾病预后。
然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类药物,常导致感染、骨质疏松、肝肾损害等副作用,也影响了部分患者的长期管理效果。
二、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固本扶正
中医对类风湿的研究源远流长,古代医家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就对“痹证”进行了详细描述,强调风、寒、湿、热及瘀毒侵袭,肝肾亏虚、气血不和,导致筋骨、关节受损。
在急性期,中医侧重“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常选麻杏薏甘汤、四妙散、白虎桂枝汤,配合雷公藤、青风藤、秦艽、威灵仙等药,疏通经络、减轻肿胀和滑膜炎。
在缓解期,强调“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代表方如独活寄生汤、蠲痹汤、补骨脂汤,益气养血、强筋骨,改善软骨和滑膜代谢,减缓侵蚀性改变。
同时,中医特色外治法(中药熏洗、拔罐、穴位贴敷、雷火灸、推拿按摩)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关节僵硬及肌肉痉挛,提升运动能力。
研究显示,中医对类风湿具有改善免疫紊乱、抑制滑膜增殖、改善局部微环境及调和脏腑气血的综合调控作用,在缓解疾病及减毒增效方面意义非凡。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提升疗效和安全性
在实际临床中,单一手段往往难以完全控制类风湿的侵蚀和复发,中西医结合为治疗提供了新方案。研究发现,配合中医药治疗,能够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首先,中西药联用,协同控制疾病、降低副作用。传统 DMARDs 可控制疾病,生物制剂精准抗炎,中医辨证施治及中药配伍可缓解胃肠、肝肾毒性,提升长期治疗安全性。
其次,中医非药物治疗(熏洗、雷火灸、拔罐、推拿、运动指导)能够改善局部软组织微循环,减轻晨僵、肌肉痉挛和疼痛,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最后,身心共调、改善全身状况也是中西结合方案的重要意义。一些研究显示,太极、八段锦、气功及呼吸训练,配合中药和标准抗风湿治疗,能够缓解睡眠障碍、改善焦虑和抑郁,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对身心的影响。
未来,类风湿治疗方向已明确趋向中西医结合及精准医学共轨,通过标准方案控制结构侵蚀,通过中医固本扶正、疏通经络及身心共养,建立更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
四、结语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已进入精准医学和综合管理的时代。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方案为控制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及传统治疗方法为改善症状、减轻副作用、促进身心健康提供了独特价值。两者的有机结合,强调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全过程管理,既可发挥先进药物精准抗炎、控制侵蚀的优势,也可同时固本扶正、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建立更为完善、立体化、科学化的治疗新模式。
对广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意义在于更有可能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远期致残风险。未来,随着临床研究及循证医学的持续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更大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