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肠胃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勤劳的“工人”,日夜不停地工作,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然而,就像任何机器一样,肠胃也会时不时地闹起“脾气”,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了解肠胃不适的各类信号,有助于我们及时捕捉健康隐患,守护身体的“后方基地”。
消化不良:并非小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消化不良,比如饭后感到胃胀、胃痛,食物好像一直堵在胸口,久久不能消化。偶尔一次消化不良或许是因为食用了不易消化的食物,但如果消化不良的症状频繁出现,那就需要警惕了。长期消化不良可能是肠胃蠕动功能减弱的表现,也可能是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早期症状。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受损,消化能力下降,常常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等症状。胃溃疡则更为严重,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形成溃疡,疼痛往往具有节律性,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经过一段时间又会缓解。发生这些症状最好去医院进行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检查时需空腹。
腹痛:背后可能暗藏危机
腹痛是肠胃“闹脾气”时最常见的信号之一。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
1.上腹部疼痛。且疼痛较为剧烈,呈绞痛状,可能是胆囊炎、胆结石发作。这是因为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堵塞了胆汁排泄的通道,导致胆汁淤积,胆囊强烈收缩而引起疼痛。
2.中腹部疼痛。尤其是肚脐周围疼痛,可能与小肠疾病有关,比如肠炎、肠梗阻等。肠炎多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腹痛、腹泻。肠梗阻则是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患者不仅会感到剧烈腹痛,还会伴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肠坏死、腹膜炎,危及生命。
3.下腹部疼痛。女性要考虑盆腔炎、附件炎等妇科疾病,男性则可能是前列腺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问题,当然,肠道的炎症、肿瘤等也可能引起下腹部疼痛。
腹泻与便秘:肠道的“异常表达”
⒈腹泻。⑴急性腹泻(突然发作,一天拉好几次):多半是吃坏东西了,记得保留呕吐物或排泄物样本去医院检测。这时候要喝点淡盐水补充电解质,但不要乱吃止泻药。⑵慢性拉肚子(超过一个月):可能是肠道过敏(比如牛奶不耐受)、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者糖尿病并发症。如果大便里带血或黏液,一定要做肠镜检查。
⒉便秘。⑴突然变干结:可能是最近喝水少、运动少,或者吃了太多辛辣食物。试试多吃火龙果、芹菜,每天喝够8杯水。⑵持续性便秘:特别是老年人,要警惕肠道肿瘤。如果发现马桶上有血迹、肚子摸到硬块,或者突然变瘦,必须马上检查。
便血:这是最危险的信号之一
看到马桶里有血,千万别慌张,首先观察颜色和形状。
1.鲜红血。像草莓酱沾在马桶上,通常是痔疮或肛裂。这种情况虽然吓人,但一般不致命。
2.暗红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可能是肠道在出血。这时候要赶紧到医院做肠镜,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
3.黑便。像柏油一样发亮,说明胃或十二指肠存在大量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必须立即送医。
有个误区要注意:吃猪肝、菠菜等食物也可能让大便变黑,但这种情况不会有血腥味。如果怀疑是食物导致的,可以停吃两天再观察。
守住肠胃健康的“三道防线”
1.管住嘴。每天吃够膳食纤维(粗粮、蔬菜、水果);少吃烫食(超过65℃会损伤食道黏膜);饭后不要立刻躺下,至少站着或走30分钟;忌口清单:腌制食品、油炸食品、浓茶咖啡。
2.迈开腿。每天散步30分钟,顺时针按摩肚子5分钟;避免久坐,每小时起来活动一下;多做提肛运动,吸气时收缩肛门3秒,每天做10组。
3.定期查。40岁以上每年做胃镜;50岁以上每两年做肠镜;有家族史的提前到35岁开始筛查。
(罗定市人民医院)
陈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