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输血是临床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创伤、手术、贫血及血液病等治疗。然而,输血也是一项高风险医疗操作,若操作不当,可能引发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输血前的检验工作至关重要,其中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是确保输血安全的两大核心环节。
血型鉴定:输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血型系统的分类
人类血型系统复杂多样,目前国际输血协会(ISBT)已确认44个血型系统,其中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最具重要意义。
ABO血型系统: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由红细胞表面的抗原(A抗原、B抗原)决定。
Rh血型系统:以D抗原最为关键,Rh阳性(D抗原阳性)和Rh阴性(D抗原阴性)的匹配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育龄期女性,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血型鉴定的方法
血型鉴定通常采用正定型(红细胞抗原检测)和反定型(血清抗体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准确性。
正定型:用已知抗A、抗B血清检测患者红细胞上的抗原。
反定型:用已知A型、B型红细胞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
若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排查原因,如自身抗体、冷凝集素、近期输血史等干扰因素。
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避免ABO血型不合输血:若输入不相容血液,抗A或抗B抗体会迅速破坏供血红细胞,引发急性溶血反应,严重时可致死。
预防Rh血型不合导致的免疫反应:Rh阴性患者若输入Rh阳性血液,可能产生抗D抗体,影响未来输血或妊娠。
交叉配血:输血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险
什么是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指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相容性试验,确保输血不会引发免疫反应。
交叉配血的类型
主侧配血:供血者红细胞 + 受血者血清 → 检测受血者是否对供血红细胞产生抗体。
次侧配血:供血者血清 + 受血者红细胞 → 检测供血血清是否含有针对受血红细胞的抗体(现已较少使用,因现代血液制品已去除血浆抗体)。
电子交叉配血:适用于血型明确且抗体筛查阴性的患者,通过计算机系统比对血型信息,缩短配血时间。
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
发现不规则抗体:部分患者可能因妊娠、输血或免疫疾病产生抗D、抗Kell、抗E等不规则抗体,常规血型鉴定无法检出,但交叉配血可避免溶血反应。
防止人为误差:即使血型鉴定正确,仍可能存在标签错误、样本混淆等问题,交叉配血可提供额外保障。
为何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缺一不可
血型鉴定是基础,但不能完全避免风险:仅依赖血型鉴定可能遗漏不规则抗体,导致迟发性溶血反应;某些特殊血型可能导致正反定型不符,需进一步检测。
交叉配血是补充,但不能替代血型鉴定:若未进行血型鉴定,仅靠交叉配血可能无法发现ABO血型不合的急性溶血风险;交叉配血耗时较长,紧急输血时需结合血型鉴定快速决策。
特殊情况下的输血前检验:在急性大出血等紧急情况下,若无法等待交叉配血,可遵循以下原则:首选O型Rh阴性红细胞(通用供血者);尽量使用ABO同型血,并尽快补做交叉配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自身抗体干扰配血,需采用特殊方法(如吸收放散试验)排除干扰。
新生儿输血: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抗体筛查可能阴性,但仍需严格匹配ABO和Rh血型,避免母体抗体通过胎盘引发溶血。
总结
输血前检验是保障输血安全的核心环节,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血型鉴定确保ABO和Rh血型匹配,避免急性溶血反应。
交叉配血检测不规则抗体,防止迟发性溶血反应。
作为临床技师,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检验,并结合患者病史综合判断,确保每一份血液制品的安全输注。只有严谨的输血前检验,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输血风险,挽救患者生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