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忠庆  单位:梧州市工人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2
18

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黑名单”中,结直肠癌(肠癌)正以惊人的速度攀升。然而,与多数癌症“悄无声息”的特性不同,肠癌从正常黏膜发展为癌通常需5-10年,这段漫长的窗口期为早期发现提供了可能。在众多筛查手段中,粪便隐血定量检测以其无创、便捷、经济的特性,成为守护肠道健康的“隐形侦察兵”。

一、粪便隐血定量检测:原理与优势

1.微观世界的“出血警报”

粪便隐血定量检测的核心逻辑,在于捕捉肠道内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细胞更新会伴随极少量出血(每日约0.5-1毫升),这些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分解,难以被常规检测发现。但当肠道出现息肉、溃疡或癌变时,局部黏膜破损导致出血量增加(每日超过2毫升),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便会混入粪便。

目前临床常用的粪便隐血定量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免疫法和化学法。免疫法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使用针对人血红蛋白β链的单克隆抗体,仅识别来源于人体的血红蛋白,避免了食物(如肉类、动物血)或药物(如铁剂)引起的假阳性;化学法则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底物显色反应,但易受饮食干扰。相较而言,免疫法粪便隐血定量检测(FIT)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可精确测定粪便中血红蛋白浓度(单位:ng/mL),为临床判断提供量化依据。

2.无创筛查的“黄金选择”

与肠镜检查、CT结肠成像等侵入性或辐射性检查相比,粪便隐血定量检测具有显著优势:

(1)便捷无创:患者仅需在家中采集少量粪便样本,无需清肠、麻醉,对身体无任何损伤,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恐惧肠镜检查的人群。

(2)经济高效:检测费用远低于肠镜,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肠癌的检出率。

(3)动态监测:可定期检测,通过观察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动态评估肠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变进展。

二、检测解读:数值背后的健康密码

粪便隐血定量检测的结果通常以“阳性”或具体数值(如10 ng/mL)呈现。一般而言,不同医疗机构的阳性阈值略有差异,多数以10-20 ng/mL为界,超过该数值则提示粪便中存在异常出血,需进一步检查。然而,阳性结果并不等同于肠癌。除肿瘤外,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息肉、痔疮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肠道出血,引发检测阳性。因此,当检测结果异常时,医生会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症状等综合判断,通常建议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肠镜检查可直观观察肠道黏膜,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是确诊肠癌的“金标准”。

另一方面,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肠癌风险。由于肠道病变的出血具有间歇性,部分早期肿瘤出血量极少或呈局灶性分布,单次检测可能出现漏检。因此,《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推荐4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定量检测,高危人群(如有肠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患有肠道疾病)则需缩短检测间隔或联合其他筛查手段。

三、科学防癌:筛查与预防并重

粪便隐血定量检测虽为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但防癌需多管齐下。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肠癌的基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食用;坚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滥用抗生素。对于45岁以上人群,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均应主动接受肠癌筛查,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肠癌患者、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更应从20-25岁起开始筛查。

同时,公众需正确认识粪便隐血定量检测的意义。它并非诊断癌症的“最终判决”,而是发出健康预警的“信号弹”。当检测结果异常时,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进行肠镜等检查。早期发现的肠癌通过内镜下切除或微创手术,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与晚期治疗效果形成天壤之别。

    总结

粪便隐血定量检测如同肠道健康的“安全卫士”,以微小的样本承载着重要的健康信息。通过科学筛查、积极预防和及时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肠癌的“萌芽期”将其消除,守护肠道健康,拥抱生命活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7-04
来源:成都市金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