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知道吗?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乙肝相关疾病死亡。作为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目前仍困扰着2.57亿人,至2016年,我国约有8600万感染者。这一数字背后,是每年约88.7万人因肝硬化、肝癌离世的残酷现实。
但更严峻的是,我国乙肝诊断率仅22%,治疗率不足17%,大量患者因缺乏早期干预进展为肝硬化。最新研究显示,即使病毒载量较低(如HBV-DNA<2000 IU/mL),仍有3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这意味着:“有肝硬化或者肝癌家族史即治”“30岁以上患者即治”“肝脏存在明显炎症即治”“HBV相关肝外表现者即治”,这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版)》的最新标准。
传播密码:母婴阻断的“生命防线”如何筑牢?
乙肝的传播途径如同“隐形杀手”。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纹身、穿耳洞等操作可能导致病毒通过微小创口传播;性传播: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感染风险比普通接触高100倍;母婴传播:全球50%的慢性乙肝患者源于母婴垂直传播,我国也以母婴传播为主,若不干预,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感染率高达90%。
最新阻断方案:1.孕期管理:HBV DNA>2×10⁵ IU/mL的孕妇,妊娠24~28周需服用替诺福韦酯(TDF)等抗病毒药物,可将母婴传播率从11%降至0.5%以下;2.新生儿免疫: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实现“双重保护”;3.高敏检测:采用灵敏度≤20 IU/mL的高敏HBV-DNA检测,精准识别病毒复制活跃的孕妇。
治疗革命:从“终身服药”到“临床治愈”的突破
传统治疗局限: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等核苷(酸)类似物(NAs)虽能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清除肝细胞核内的cccDNA(病毒“模板”),需终身服药。
前沿疗法进展——长效干扰素,激活免疫的“指挥官”。作用原理:通过刺激免疫系统识别被感染的肝细胞,直接攻击病毒,同时抑制cccDNA活性。适合人群:无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无严重精神病史、血液疾病的患者;强烈推荐有肝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采用。
患者管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原则:高蛋白(每日1.0~1.2g/kg)、低脂肪、高纤维,避免霉变食物(黄曲霉毒素是肝癌致癌物);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和2次力量训练,可降低肝纤维化风险30%;禁忌事项:绝对禁酒(酒精会加速肝纤维化)。
治疗依从性。耐药监测:每6个月检测HBV-DNA,了解病毒控制情况,若病毒反弹需警惕耐药;每6个月进行腹部US检查,了解肝脏有无实质性改变;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相关并发症检查,以了解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误区澄清:这些“常识”正在耽误治疗
误区1:转氨酶正常就无需治疗。最新指南明确,即使肝功能正常,只要HBV DNA可检测到,且年龄≥30岁,或无创指标等提示肝脏有炎症,或有家族史,就应启动抗病毒治疗。
误区2:乙肝无法治愈,治疗意义不大。“临床治愈”(HBsAg清除)已成为趋势:优势人群(HBsAg<1500IU/mL)通过干扰素联合新药,治愈率可达30%~40%,肝癌风险降低90%。
误区3:中药可替代抗病毒药物。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中药能直接抑制HBV复制,滥用草药可能加重肝损伤。当肝脏发生纤维化改变时,可采用中医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中药方剂如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片,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显示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给患者的建议——定期随访: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HBV DNA、肝脏超声;保持希望:早期干预可使80%的慢性乙肝患者避免肝硬化,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从“谈肝色变”到“可防可治”,慢性乙肝的防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免疫疗法、基因编辑等技术的突破,我们离“功能性治愈”的目标越来越近。记住,你的每一次定期检查、每一粒抗病毒药物,都是对健康的坚实投资。肝脏虽沉默,但你的选择将决定它能否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