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菡  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179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发病率为25.41/10万,同期死亡率为18.44/10万。胃癌早期发现时,肿瘤可能仅局限于胃黏膜层或浅层黏膜下层,尚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此时,内镜下治疗凭借其微创、高效的特点,成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保胃”利器。

内镜治疗

内镜下治疗通过自然腔道(口腔)将胃镜置入胃内,在高清成像技术的引导下,医生可直接观察病灶形态、边界及浸润深度。针对早期胃癌,主流技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

(1)EMR:小病灶的“精准摘除”

EMR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手术时,医生先在病灶周围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区域隆起形成“缓冲垫”,再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整个过程仅需10-20分钟,术后伤口通常为几毫米至1厘米,愈合后几乎不留疤痕。

(2)ESD:大病灶的“整块剥离”

针对直径大于2厘米或侵及黏膜下层的病灶,ESD通过电刀沿病变边缘环周切开,并逐层剥离黏膜下组织,最终将肿瘤“整块”切除。该技术能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便于评估切除边缘是否干净,降低复发风险。

内镜治疗的优势

(1)创伤小,恢复快

内镜治疗无需开腹,仅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微小创口。术后患者通常1-3天可下床活动,1周左右出院,2-4周逐步恢复轻体力工作。相比之下,传统开腹手术需住院5-7天,术后2周内以卧床为主,完全恢复需2-3个月。

(2)保留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内镜治疗仅切除病变组织,不改变胃的正常结构。术后患者可正常进食,避免因胃大部切除导致的消化不良、贫血等问题。研究显示,EMR/ESD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达90%以上,且生活质量与健康人群无显著差异。

(3)并发症风险低

内镜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5%,远低于外科手术的10%-20%。常见风险包括术中出血(可通过电凝或钛夹止血)、术后穿孔(发生率<1%,需紧急内镜缝合)等,但均可通过内镜技术及时处理。

(4)经济负担轻

内镜治疗费用约为传统手术的1/3-1/2,且术后无需长期输液或营养支持,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适应症与禁忌症

内镜治疗并非“万能钥匙”,其适用范围需严格评估。

绝对适应症

绝对适应症包括:肿瘤直径≤2厘米、局限于黏膜层的高分化或中分化腺癌,无溃疡形成的分化型黏膜内癌,以及抬举征阳性(注射后病变隆起明显,提示无深层浸润)。相对适应症则包括:肿瘤直径>2厘米但≤3厘米的黏膜内癌,伴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需结合超声内镜评估深度),以及未侵犯固有肌层的黏膜下层癌(SM1期)。

禁忌症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或已有淋巴结转移,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心肺疾病,以及无法配合内镜操作(如严重脊柱畸形)等,不适宜内镜治疗。

术后管理

(1)饮食调整

术后24-48小时禁食,之后逐步从流食(米汤、藕粉)过渡到半流食(粥、面条),2周内避免辛辣、油炸食物。例如,一位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进食米汤,第7天尝试软烂的蔬菜,2周后恢复正常饮食,未出现胃胀或腹痛。

(2)幽门螺杆菌根除

若术前检测阳性,需进行“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治疗,疗程14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术后异时性胃癌(其他部位新发胃癌)风险达50%。

(3)定期随访

术后第1年每3个月复查胃镜,第2年每6个月复查,之后每年1次。随访内容包括胃镜、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及腹部CT检查。

结语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以“微创”为核心,通过精准切除病灶、保留胃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内镜治疗不仅是“保胃”的手术,更是重获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方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