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麻醉是助力现代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担忧与陌生的环节,特别对于儿童麻醉,更易触动家长最敏感的神经。尽管每一次手术医生都会详尽解答,但仍有众多家长在内心深处藏匿着近乎相同的疑虑与误区:“孩子用了麻药会不会变笨?”“全麻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习和大脑发育?”“麻醉有更安全的方式吗?”带着这些疑问,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拨开麻醉背后的重重迷雾。
麻醉机理与儿童手术主要的麻醉方式
简单来说,麻醉就像是医生用药物给我们的身体神经系统按下了“暂停键”。这个短暂“控制”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的。主要目的是让患者大脑接收不到手术部位的疼痛信号,从而安全、顺利地进行手术。根据不同的麻醉原理与方式,一般又分为局部麻醉、区域阻滞麻醉以及全身麻醉等。
局部麻醉:多用于体表较小的手术,如皮肤小肿物切除或缝合。通过在手术切口部位直接注射麻醉药物,可阻断局部神经信号传导,同时可配合使用镇静药物。麻醉后,患儿处于安静清醒的状态,但手术部位对疼痛已无感知。
区域阻滞麻醉:将药物注射在神经系统周围暂时阻断其信号通路,从而使该神经控制的特定身体区域失去痛觉,达到麻醉效果。包括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等,主要用于上下肢手术。
全身麻醉:将药物注射到血管内或采用吸入麻醉气体的方式,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进而使患儿进入一种可控、可逆的暂时性意识消失状态,通常用于复杂的大型手术,以确保手术顺利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小儿麻醉方式的选择需按照孩子的年龄、手术大小、手术时间以及部位等诸多因素综合判定,大龄且配合较好的患儿,可采用局部或区域阻滞麻醉方式;对于低龄且难以配合的患儿,考虑到其情绪因素,可优先选择全身麻醉,其效果更好。
全麻对儿童大脑发育真的有影响吗
请家长们放心,目前大量权威研究已形成明确共识,在规范操作下,全身麻醉与孩子智力发育受损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现代全麻药物具有高度可控性和可逆性,一旦停用药物,身体会迅速启动“清理”程序,几小时之内就能将药物充分分解并清除干净,药理效应也随之完全终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早在2017年就曾指出,在3小时以内且单次全身麻醉对婴幼儿是相对安全的。同时,报告也提示,若是3岁以下小儿手术超3小时或需多次手术,医疗团队需更审慎地权衡全麻的利弊。这一结论也得到了顶级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的支持,该期刊发表的文章表示,在接受短于1小时手术的婴儿中,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在患儿后期的神经系统发育结果上并未显示出差异。基于这些牢固的科学证据,家长们应摒弃对全麻的过分恐惧,若是因过度担忧麻醉会影响孩子智力而延误病情最佳治疗时机,无异于因噎废食,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面对必须进行的手术,家长积极配合医生、尽早实施,才是对孩子健康负责的明智之举。
麻醉前后,家长如何成为医生的最佳“盟友”
麻醉前家长注意事项:首先请您放心并充分信任麻醉医生,他们会进行术前访视与评估。而您需要做的是如实向医生提供孩子的健康状况,包括特殊疾病、过敏史以及近期是否有发烧感冒现象;另外谨遵医嘱,在规定时间内停止给孩子进食和饮水。如术前2小时禁止饮水、术前4小时禁止喂食母乳以及术前8小时禁止食用固体食物等。如果您担心孩子饿坏了而偷偷喂食,这个出于心疼的举动便可能造成小儿在手术中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此外,还要术前注意为孩子保暖,以防感冒,从而助力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后家长注意事项:首先在孩子全麻醒来后,可能因药物反应会出现短暂的哭闹、恶心或嗜睡情况,家长无需过分担心,待药物代谢完毕后,症状会自行消失;其次对于孩子术后疼痛情况,家长应主动且及时与医生沟通,通过使用镇痛泵或口服止痛药,更好地帮助孩子身体恢复;最后要保持观察并及时沟通,针对呼吸、意识清晰度以及术后伤口等方面要特别留意,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应立即向医护人员反映,以便医生在第一时间评估处理,从而保障孩子安全康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