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很多人把腹痛、腹胀当作“胃肠着凉”或“便秘”,拖一拖、吃点药再说。但肠梗阻是一类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的急腹症:肠道像被打了结,气体、液体、食糜过不去,越积越胀,随之引发一连串严重后果。识别得早、处理得当,往往能转危为安;拖延与错误处理,可能酿成致命并发症。
什么是肠梗阻
肠内容物在肠道内运转受阻或中断,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类型:①机械性梗阻:肠腔被“实物”或“扭曲”堵住,如肠黏连、疝环嵌顿、肠扭转、肿瘤狭窄、粪石/异物等。②动力性(麻痹性)梗阻:肠壁蠕动功能瘫痪,虽无“硬堵”,但推进无力,常见于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术后、药物影响等。
高危因素:既往腹部手术史(易黏连)、腹股沟疝未修补、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老年便秘、暴饮暴食或大量进食难消化食物等。
肠梗阻为什么“要命”
1、肠管缺血坏死与穿孔
梗阻时肠腔压力升高、肠壁水肿,若伴扭转或嵌顿,肠系膜血流被“掐断”。缺血数小时即可坏死,继而穿孔,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进展极快。
2、毒素与细菌移位导致的全身中毒
梗阻使肠壁通透性增加,细菌与内毒素“越狱”入血,出现发热、心率快、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败血症表现;不及时控制,可能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大量“第三间隙”液体丢失: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大量液体滞留在肠腔与腹腔内,加上频繁呕吐,机体迅速失水失盐。低钾、低氯、酸碱失衡会诱发肌无力、肠麻痹加重、心律失常与肾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4、腹内压力升高与多器官功能受损
持续胀气胀液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影响膈肌运动与静脉回流,出现呼吸困难、尿量减少、循环不稳,危及多器官功能。
这些“信号灯”一亮,马上就医
1、腹痛:多以阵发性绞痛开始(像一阵一阵扭着疼),随后可转为持续痛;疼痛定位与性质改变(由绞痛转持续剧痛)提示缺血或穿孔风险。
2、腹胀:肚子越来越鼓、皮肤绷紧,肠鸣音先高调后减弱直至消失,说明肠子先“拼命挣扎”,后“力竭”。
3、呕吐:小肠梗阻多见频繁呕吐,近端梗阻更易早吐;远端或大肠梗阻以顽固腹胀、极少排气为主。严重时可吐出“粪样”异味物。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梗阻):较可靠的警讯;部分性梗阻仍可能间断排气,不能因此掉以轻心。
5、全身警报:发热、心跳快、出冷汗、口渴明显、尿少或尿色深、头晕乏力;按压腹部出现反跳痛提示腹膜刺激征,需要急诊评估。
出现症状该怎么办?正确步骤与就医流程
1、立刻停止进食饮水(NPO):进食会进一步扩张肠腔,加剧呕吐与误吸风险。
2、勿自行服用泻药、止泻药、强效止痛药:泻药会增加肠内容物;阿片类止痛药会抑制肠蠕动并掩盖病情。
3、不要自行灌肠、用力按摩腹部或热敷:易导致穿孔或加重嵌顿。
4、尽快到就近有外科急诊的医院:带上既往手术史、用药清单。途中若持续呕吐或意识不清,应呼叫急救。
5、医院通常会做什么:生命体征评估→静脉补液与电解质纠正→血液化验(炎症指标、肾功能、乳酸等)→影像学(腹部X线/CT为主)→鼻胃管减压缓解胀气与呕吐→根据是否存在绞窄/坏死决定手术或保守治疗。
6、保守治疗:多用于黏连性小肠梗阻且无缺血证据者,密切观察腹痛、体温、白细胞、乳酸与影像变化。
7、手术治疗:疑似绞窄坏死、肿瘤梗阻、疝嵌顿、保守无效或出现穿孔/腹膜炎者需尽快手术解除梗阻、切除坏死肠段并清除污染。
常见误区,务必远离
1、“先忍忍,等排个气就好了”:完全性梗阻常无排气,等待只会错过手术窗口。
2、“自己灌肠最省事”:对扭转或嵌顿性梗阻,灌肠可直接诱发穿孔。
3、“止痛药一吃不疼了就是好转”:止痛药仅掩盖症状,缺血坏死还在进展。
4、“多喝水、多走动能通肠”:喝水会加重呕吐与误吸风险;盲目活动可能促发扭转加剧。
5、“老便秘的人都这样”:老年慢性便秘若突然进行性腹胀伴呕吐,要首先排除机械性梗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