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流供应受阻,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脑组织坏死或软化的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相比以前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中老年人群最易患病,并且逐渐趋向于年轻化。由于该病的严重性,平时我们就应该储备相关知识,并且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在远离该病的同时,当我们遇到周围的人出现脑梗死情况时,可以通过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积极的参与救治。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脑梗死的早期防治。
一、脑梗死病因及初期症状有哪些?
脑梗死的病因主要包括颅内及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烟雾病以及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都是高风险诱发因素。脑梗死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当出现偏瘫、失语、阵发性头晕、头痛以及复发性肢体无力等,应立即就医。
二、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治疗非常重要,如果治疗及时,可以大大的提高患者恢复效果,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主要措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立即就医: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医疗紧急病情,需要尽快进行救治。医生将尽快进行神经学检查以确认病症,并通过头部CT扫描或MRI扫描确认卒中类型和影响范围。
2. 紧急干预:最重要的是迅速恢复脑物质代谢,防止神经细胞进一步死亡。这通常涉及溶栓疗法和抗血小板治疗。溶栓疗法通常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进行。目前,对于适应症的患者,在最初24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或动脉内栓塞物取出术。抗血小板治疗是为了防止崩溃的血栓引发新的缺血事件。
3.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潜在的代谢疾病。
记住,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必须结合病人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应该由医疗专业人士决定。并且,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三、脑梗死的预防
不管什么疾病,都重在预防,脑梗死的预防是一项多层面的任务,涉及生活习惯、饮食、运动以及定期的健康检查等多个方面。只有多维度的进行预防,才能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预防措施:
控制风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都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风险因素。若患有上述疾病,可以在家中备好血压计和血糖测量仪,实时进行监测,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合理饮食:要做到低脂低盐,减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物等,多吃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适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可以参加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球、游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壁,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减少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熬夜会增加大脑和身体的负担,同时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概率。
控制体重:肥胖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因此,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应积极采取措施减重,如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结构等。
保持乐观情绪:情绪波动大、经常愤怒生气会增加患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应保持乐观和稳定的情绪,学会调整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加应该重视定期体检,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脑梗死的风险因素。
四 总结
总而言之,脑梗死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我们通过采取以上有效的预防措施,特别是三高病人要做到定期体检,平日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而在脑梗死发生后,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脑功能,改善预后。生活中,我们家属也应该给予病人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同样能够为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没有患脑梗死的人们来说,平日里储备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极为重要,以备不时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