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其中20-30岁的年轻人发病率最高。不少人对阑尾炎存在误解,有人觉得“小毛病,忍忍就好”,有人则怕手术、怕并发症,陷入焦虑。今天就从胃肠外科医生的角度,为你讲清阑尾炎到底怕不怕。
阑尾炎为什么会发炎
从临床来看,阑尾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三类:
阑尾管腔阻塞:这是最主要的诱因。常见堵塞物包括粪石、淋巴滤泡增生以及异物,老年人则可能因阑尾肿瘤导致管腔狭窄。管腔堵塞后,阑尾内的分泌物无法排出,压力逐渐升高,会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细菌感染:阑尾管腔堵塞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细菌会大量繁殖,突破受损的黏膜屏障,引发阑尾壁的炎症反应,出现充血、水肿,严重时会导致阑尾化脓、甚至坏死。
胃肠功能紊乱:暴饮暴食、生冷饮食、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异常;蠕动过快或痉挛时,会牵拉阑尾,影响血液供应和管腔通畅;蠕动过慢则导致粪石停留,间接诱发炎症。
阑尾炎该怎么治?
很多人怕手术,想知道能不能吃药治好。其实,治疗方案要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核心原则是及时干预,避免并发症。
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症状轻、无化脓、无穿孔风险;或患者身体状况极差,如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静脉输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暂时禁食或吃流质饮食,减轻胃肠道负担;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需注意,非手术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若疼痛加重、体温升高,需立即改为手术,避免延误。
手术治疗:绝大多数阑尾炎的首选方案,尤其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或穿孔性阑尾炎,拖延可能导致腹腔脓肿、弥漫性腹膜炎,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两种: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微创方式,仅需在腹部打3个0.5-1厘米的小孔,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通常术后1-2天即可出院;并发症少,切口感染率极低,是目前的主流术式。
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在右下腹做一个3-5厘米的切口,适合阑尾穿孔、周围黏连严重的复杂病例,医生能更直接地处理病变,避免遗漏感染灶。
此外,很多人怕手术风险,其实阑尾切除术是胃肠外科最成熟的手术之一,成功率非常高,只要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风险极低。反而“怕手术而拖延”,才是最大的风险,阑尾穿孔后,导致治疗难度增加,恢复时间延长,还可能留下肠黏连、腹腔脓肿等后遗症。
术后护理及预防
饮食调整:术后6小时可少量喝温水,若没有腹胀、呕吐,第二天可吃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术后3-5天可恢复普通饮食。注意避免辛辣、油腻、产气食物,防止腹胀。
早期活动: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轻微活动,每天逐渐增加活动量,能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黏连。
伤口护理:腹腔镜手术伤口小,一般术后3-5天拆线;开腹手术伤口需保持干燥,避免沾水,若出现红肿、渗液,及时告知医生。
观察并发症:术后需留意是否有异常,如持续腹痛、高热、便血,或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一旦出现,及时就医。
此外,阑尾炎没有绝对的预防方法,但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能降低发病概率: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和粗粮,避免长期便秘,便秘时粪块易在阑尾管腔停留,形成粪石,诱发堵塞;避免暴饮暴食、生冷饮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概率,防止肠道蠕动异常牵拉阑尾。每周坚持3-5次中等强度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免疫力,减少细菌感染风险。另外,出现腹痛时,不要自行吃止痛药,止痛药会掩盖症状,导致医生无法准确判断病情,延误治疗。
总之,阑尾炎怕的是延误:把严重腹痛当小毛病忍着,或因怕手术拒绝治疗,导致阑尾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其实,阑尾炎是胃肠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技术成熟,只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完全不用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