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泌尿外科的护理工作中,无菌操作是保障患者安全、预防感染的核心环节。泌尿系统与外界相通,且容易受到尿液、分泌物等的影响,一旦无菌操作不到位,细菌等病原体就可能趁虚而入,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给患者带来痛苦,延长康复时间,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泌尿外科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术前准备:筑牢无菌第一道防线
术前准备阶段是无菌操作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的一环。在为患者进行备皮时,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等,严格按照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顺序进行消毒,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一般要超过手术切口周围15-20厘米,确保手术区域皮肤的无菌状态。同时,备皮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如剃须刀、镊子等,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避免因器械污染而将细菌带入手术区域。
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术前导尿操作更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前,护理人员要认真洗手、戴好无菌手套,使用无菌的导尿包。打开导尿包时,要注意避免包内物品被污染。在插入导尿管的过程中,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因为尿道黏膜损伤后更容易发生感染。导尿管插入后,要妥善固定,防止其移动和滑脱,减少细菌逆行感染的机会。
术中护理:无菌操作贯穿始终
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是保障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手术室的空气要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前,要更换无菌手术衣、戴好无菌手套和帽子,口罩要遮住口鼻,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手术区域。
在传递手术器械时,要使用无菌持物钳,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器械。器械护士要密切关注手术进程,及时、准确地传递所需器械,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保护手术切口,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切口,防止切口暴露在空气中受到污染。如果手术过程中需要添加物品,必须从无菌台上拿取,严禁从非无菌区域拿取物品带入手术区域。
对于泌尿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引流管、造瘘管等,要确保其连接紧密,防止尿液、脓液等渗出污染周围组织。引流袋要定期更换,更换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引流液逆流引起感染。
术后护理:持续守护无菌环境
术后护理阶段同样不能忽视无菌操作。对于手术切口,要定期进行换药,换药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先去除旧的敷料,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然后用消毒剂对切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覆盖范围。换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和敷料必须是无菌的,避免交叉感染。
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每天用消毒剂擦拭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减少细菌滋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及时拔除导尿管,拔除导尿管后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冲洗尿道,预防尿路感染。
对于膀胱造瘘、肾造瘘等带有造瘘管的患者,要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造瘘袋。更换造瘘袋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造瘘口感染。同时,要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让他们参与到护理中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护理人员自身:无菌意识的强化者
护理人员自身是无菌操作的执行者,必须具备强烈的无菌意识。要定期参加无菌操作培训和考核,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保持工作服的清洁整齐。
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如何配合护理工作,共同预防感染。例如,指导患者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等。
泌尿外科护理中的无菌操作贯穿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护理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从每一个细节入手,才能有效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让我们用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技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无菌的治疗环境,别让感染有机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