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小凤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成都新华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8
391

在急诊抢救中,气道管理被称为“生命的第一道防线”。当患者因外伤、中毒、昏迷等原因失去自主呼吸能力时,医护人员需要在黄金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气体交换通道。这个过程就像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役,而急诊科医生的“武器库”中,从简单的口咽通气管到救命的环甲膜穿刺术,每一种工具都对应着不同的战场形势。

基础防线:口咽通气管与鼻咽通气管

当患者因舌后坠阻塞气道时,口咽通气管(OPA)是最先亮出的“短兵器”。这个弯曲的塑料管通过物理支撑舌根,能在数秒内打开上气道。但它的使用需要精准判断——只有对无意识的患者才能使用,否则可能引发呕吐反射。在醉酒、癫痫发作等场景中,这种成本不足1元的装置常能扭转乾坤。

当患者存在牙关紧闭或口腔损伤时,柔软的鼻咽通气管(NPA)就成为更优选择。这根细长的硅胶管经鼻腔插入,可绕过口腔障碍直达咽喉部。在头部外伤合并颅底骨折的案例中,医生会谨慎评估使用风险,因为错误的操作可能导致导管误入颅腔。

这两种基础工具虽然简单,却考验着医护人员的判断力。笔者曾目睹实习医生给清醒患者使用口咽管引发剧烈呕吐,也见过老护士仅用鼻咽管就解决了鼾症患者的窒息危机。这些案例印证了急诊医学的铁律:没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合适的应用。

进阶选择:声门上气道工具

当基础手段无法维持有效通气时,喉罩(LMA)等声门上气道装置便登上舞台。这种形似面具的装置能密封喉部入口,在声门上方建立通气通道。相比气管插管,它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不需要直视声门,特别适合急救经验不足的施救者。在院前急救、手术室和ICU,喉罩已成为重要的过渡性工具。

但它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对于存在反流风险的患者,喉罩不能完全防止误吸;在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场景中,它的稳定性也逊于气管插管。这就好比战场上的轻型装甲车:机动灵活但防护有限,适用于特定作战环境。

终极保障:气管插管技术

气管插管被誉为气道管理的“金标准”。这根穿过声门直达气管的导管,能建立最可靠的人工气道。熟练的医生可在30秒内完成插管:左手持喉镜暴露声门,右手将导管精准送入气管,最后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确认位置。这个过程需要同时具备解剖知识、器械操作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

但现实往往比教科书复杂。肥胖患者的颈短粗、烧伤患者的气道水肿、颈椎损伤患者的体位限制,都可能让插管变成高危操作。此时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技术就像配备了夜视仪的狙击枪,能穿透视野障碍精准定位。而近年来兴起的视频喉镜技术,更是通过实时影像传输显著提高了首次插管成功率。

最后防线:环甲膜穿刺术

当所有常规手段失效,患者面临窒息死亡威胁时,环甲膜穿刺术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这项技术通过穿刺颈部的环甲膜建立临时气道,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操作者需要快速定位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之间的凹陷处,用粗针头刺破膜部。虽然只能维持30-45分钟通气,但这短暂的窗口期可能决定生死。

这项技术对解剖标志的识别要求极高。在颈部血肿、严重肥胖等特殊情况下,定位失误可能导致大血管损伤。因此它被严格限定在“无法插管、无法通气”的极端场景使用,如同战争中的终极武器,威力巨大但代价高昂。

生命通道上的艺术与科学

从口咽管到环甲膜穿刺,这条进阶之路折射出现代急诊医学的精髓:既要掌握阶梯化处理原则,又要具备突破常规的创新能力。在实战中,优秀的急救者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组合工具——可能用鼻咽管配合面罩给氧处理轻度窒息,也可能直接选择快速顺序插管处理重型颅脑损伤。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训练与经验积累。就像特种兵需要熟悉各种武器的性能,急诊医生必须对每种气道工具的优势、局限和并发症了如指掌。在模拟人身上反复练习手感,在真实抢救中磨炼判断力,才能让这些“武器”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利器。

当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从70%攀升到98%,当发绀的面庞重新泛起血色,这些冰冷器械就完成了最温暖的使命。气道管理的终极智慧,或许就藏在这理性与温情的平衡之间——用科技延续生命,用仁心照亮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