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琰  单位:成都市锦江区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04
8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成为困扰无数人的健康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30%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安眠药虽能暂时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耐药性、依赖性等副作用。而中医针灸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显著疗效,正逐渐成为改善失眠的热门选择。那么,针灸究竟为何能成为助眠“利器”?让我们从中医的视角一探究竟。中医对失眠的认识:阴阳失衡与脏腑失调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阴阳失交。《灵枢·口问》记载:“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二气协调运行,白天阳气旺盛,人处于清醒状态;夜晚阴气充盈,阳气潜藏,人得以安然入睡。若阴阳失衡,阳气无法入阴,便会导致失眠。

此外,失眠还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扰动心神;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失和、痰热内扰,也会影响心神安宁;肾藏精,若肾阴亏虚、阴虚火旺,同样会导致心神不宁。因此,失眠看似是睡眠问题,实则是全身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针灸助眠的核心原理:调和阴阳,疏通经络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例如,针刺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可升提阳气,引阳入阴;针刺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交会处),能滋阴养血,使阴气得充。通过对穴位的补泻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针灸可纠正阴阳失衡的状态,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促进睡眠。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针灸刺激穴位,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例如,神门穴为心经原穴,针刺此穴可养心安神;太冲穴为肝经原穴,能疏肝理气、清肝泻火;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可健脾和胃、化痰祛湿。通过经络的传导,针灸将刺激信号传递至相应脏腑,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从根源上改善失眠。

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脑功能。现代研究发现,针灸的助眠作用还与调节神经递质有关。针刺可促进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同时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改善睡眠质量。此外,针灸还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缓解应激反应,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对睡眠的影响。

针灸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与方法

主穴配伍。临床上,针灸治疗失眠常以百会、神庭、四神聪(位于头顶)为主穴,这些穴位居于巅顶,可醒脑安神、调和阴阳;配合神门、内关(养心安神、理气解郁)、三阴交(滋阴养血)、照海、申脉(调节阴阳跷脉,引阳入阴)等穴位,形成基础方。

辨证选穴。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还需辨证加减穴位:

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肝郁化火型:加太冲、行间,疏肝泻火;痰热内扰型:加丰隆、内庭,清热化痰;阴虚火旺型:加太溪、涌泉,滋阴降火。

多种针法结合。除传统针刺外,中医还常采用电针(通过电刺激增强针感)、耳穴压豆(刺激耳穴神门、皮质下、心区等)、艾灸(温灸神阙、关元等穴位)等方法,多维度调节人体气血,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助眠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优势。绿色安全:针灸无需依赖药物,避免了药物副作用与依赖性,尤其适合长期失眠或无法耐受药物的患者。整体调理:不仅改善睡眠,还能针对患者的体质与脏腑功能进行综合调节,减少复发风险。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辨证选穴,实现“一人一方”的精准治疗。

注意事项。选择正规机构:针灸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因穴位定位不准或消毒不当引发感染等问题。告知病史: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身健康状况,如皮肤过敏、凝血功能障碍等,避免禁忌症。坚持疗程:失眠多为慢性病症,通常需连续治疗1-2个疗程(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并配合作息规律、情绪调节,才能巩固疗效。

中医针灸以其“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智慧,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它不仅缓解了失眠的困扰,更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特色。若您正受失眠折磨,不妨尝试针灸治疗,让传统医学助您重拾一夜好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