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在现代临床医学领域,血液灌流技术作为血液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众多中毒、肝肾功能衰竭等患者带来了生命希望。它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借助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吸附血液中的毒素、代谢废物或异常抗体,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而在这一技术中,吸附剂的选择和规范的治疗流程,直接决定着治疗效果与患者安全,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吸附剂是血液灌流技术的“核心引擎”,其性能差异会显著影响治疗效果,选择时需重点关注三个核心维度。
首先是吸附特异性,不同疾病对应的致病物质不同,吸附剂需具备精准靶向能力。例如,针对药物中毒患者,常用树脂类吸附剂,其多孔结构能高效吸附分子质量较大的脂溶性药物;而治疗肝衰竭时,中性大孔树脂或活性炭吸附剂则更适用,可针对性清除胆红素、内毒素等代谢废物。若吸附剂特异性不足,可能误吸附血液中的有益成分(如白蛋白、电解质),反而影响患者身体机能。
其次是生物相容性,这是保障治疗安全的关键。优质吸附剂需经过特殊表面处理(如包膜改性),降低对血液细胞的破坏和对免疫系统的刺激,避免引发溶血、过敏反应或凝血功能异常。临床上曾因部分早期活性炭吸附剂生物相容性较差,导致患者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如今经过技术改良,这类问题已大幅减少。
最后是吸附容量与速率,吸附容量决定了单次治疗能清除的毒素总量,吸附速率则影响治疗效率。在急性中毒等紧急场景下,需选择高吸附速率的吸附剂,快速降低血液中毒素浓度,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而对于慢性疾病(如尿毒症合并中大分子毒素蓄积),则需兼顾吸附容量,确保长期治疗效果稳定。
规范的治疗流程是血液灌流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通常分为治疗前准备、治疗中操作和治疗后监测三个阶段。治疗前,医护人员需完成三项关键工作:一是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血液灌流治疗,例如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者需先纠正凝血状态,避免治疗中出血;二是选择合适的灌流器和血管通路,根据患者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确定灌流器型号,常用的血管通路包括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如颈内静脉、股静脉导管)和动静脉内瘘,前者适用于紧急治疗,后者更适合长期治疗;三是准备治疗设备和药品,检查血液灌流机的运转状态,备好生理盐水、抗凝剂(如肝素)及急救药品,防止治疗中出现意外。
治疗过程中,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医护人员会先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灌流器和管路,排出空气,避免空气栓塞;随后将患者血管通路与灌流器连接,启动血液灌流机,调节血流量(通常为150-250ml/min)和抗凝剂剂量,确保血液在体外循环过程中不凝固。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治疗设备参数,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血压下降等,若出现异常,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减慢血流量、给予抗过敏药物等。单次血液灌流治疗时间通常为2-3小时,具体时长需根据患者毒素清除情况和耐受程度调整。
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会先逐渐降低血流量,关闭血液灌流机,再将患者血管通路与灌流器分离,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内残留血液,避免血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此外,还需做好通路护理,并指导患者注意休息、调整饮食,为后续治疗或康复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血液灌流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例如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贫血、对吸附剂过敏的患者需谨慎使用。此外,治疗效果还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以急性药物中毒为例,若能在中毒后6小时内启动血液灌流治疗,毒素清除率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也会更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吸附剂材料持续创新(如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的研发),治疗流程也在不断优化,未来血液灌流技术将在更多疾病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安全、高效的治疗体验。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