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4当我们走进医院做体检或看病时,医生常常会让我们抽血做化验。有些人感到疑惑:“我只是头晕、疲倦,为什么要查血?”其实,血液就像我们身体的“侦察兵”,它能第一时间反映身体内部的变化,是我们健康状况的重要“晴雨表”。那么,血液检查究竟查什么?怎么读懂化验单?我们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些什么?
血液检查能查出什么
血常规:揭示炎症、贫血和免疫状态。
是否有贫血:如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过低,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或其他类型贫血;是否有感染或炎症:白细胞升高可能是身体正在对抗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否存在免疫异常或血液疾病:如白细胞过低、血小板异常,可提示白血病、免疫异常等问题。
生化全套: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一网打尽”。
肝功能(ALT、AST、胆红素等):可提示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等):可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特别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用于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直接关系心血管健康,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温床”。
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防患于未然。
血液流变学可用于评估血液黏稠度,高黏度提示血栓风险;凝血功能检查对术前评估、出血倾向者至关重要;肿瘤标志物(如CEA、AFP、CA125等)用于癌症风险评估,虽不能单凭它确诊癌症,但可提供预警线索。
抽血检查,普通人该怎么做
抽血前到底要不要空腹?哪些项目必须空腹?
答案是: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空腹,但以下检查建议空腹8-12小时,饮水除外:
血糖、血脂、生化全套(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则无需空腹。血常规可非空腹抽血,但最好不要在剧烈运动或饮酒后立即检查。
小贴士:如果第二天要抽血,前一晚尽量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甜食,早晨保持空腹但可喝少量清水。
检查前能不能喝咖啡、喝酒、吃保健品?
不能。尤其是以下几种行为会严重干扰结果:喝咖啡或浓茶会影响心率、血糖及部分酶类指标;饮酒会升高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吃保健品(如高蛋白粉、维生素类)可能会改变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值。
建议在抽血前24小时避免喝酒,12小时内不吃补品或营养品,保持身体“原生态”。
检查结果正常就等于没病?异常就一定有病?
也不是。单一指标轻度偏高/偏低不等于疾病,可能受生活习惯、饮食或暂时性生理变化影响;指标异常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和医师判断;结果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些疾病早期血液并不一定出现异常,比如某些癌症、隐匿性肾病等。
科普提醒:化验单只是一个“参考书”,不能自诊自解,必须配合专业医生的判断。
懂得血液语言,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定期体检,血液检查应成为健康常规。18岁以上成年人建议每年体检1次,尤其是血常规、生化、血脂、血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建议根据医生建议,每3-6个月查一次相关指标;肿瘤家族史人群,可在体检中酌情加入肿瘤标志物检查。
关注自己的“生理曲线”,不做“糊涂账”。保留历次检查结果,建立“血液健康档案”,方便对比趋势;如果某项指标长期波动,尽管仍在“正常范围”,也应引起注意;学会观察身体的变化,比如疲倦、食欲差、皮肤发黄等,都可能是血液在预警。
健康生活习惯,才是预防“血液检查异常”的关键。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控制体重、远离烟酒;多喝水,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补铁、补钙、补维生素,特别是女性、老年人、素食者更应关注营养摄入;定期锻炼,避免久坐,减少血脂异常与血栓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