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万江  单位:巴中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543

神经外科疾病(如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等)患者经手术及急性期治疗后,将进入漫长康复期。此阶段患者不仅面临运动、语言、认知等身体功能恢复挑战,还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若不及时干预,会直接影响康复进程与生活质量。了解康复期常见心理特点,掌握科学调适方法,获得全面支持,对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至关重要。

神经外科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心理特点

神经外科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变化,与疾病影响(如脑部损伤可能间接影响情绪调节中枢)、身体功能障碍、生活角色改变等密切相关,常见表现有三类:

1.焦虑情绪突出

患者常因担心康复效果焦虑,如纠结“为何别人恢复更快”“会不会永远站不起来”;对治疗不确定性也会加重焦虑,如怕训练疼痛、担心复查病情反复,甚至因长期依赖他人陷入“自我否定”循环,进而导致睡眠差、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康复配合度。

2.抑郁状态高发

部分患者康复期会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对以往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致、觉得“生活没意义”,还可能伴随食欲减退、情绪低落、不愿交流。一方面是身体功能障碍让患者难适应生活变化,产生“无力感”;另一方面,长期康复的经济压力、家庭角色转变,也会加剧抑郁。

3.认知与情绪的“双重敏感”

受脑部功能恢复影响,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暂时下降,如记不清康复步骤、难以理解医生指导;同时情绪格外敏感,可能因家人一句话发脾气或因小事长时间低落。这种“双重敏感”让患者社交自卑,减少外界互动,形成“心理封闭”循环。

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

心理调适需患者主动参与,通过调整认知、行为和情绪建立积极心态,以下三种方法简单易操作:

1.认知重构:打破“负面思维”

患者先识别“负面想法”,如“我肯定恢复不好”“别人都在嘲笑我”,再用客观事实“反驳”。例如觉得“恢复慢”时,可回忆“上周不能坐稳,现在能扶走5分钟”,也可每天记录1~2件“康复小成就”,长期坚持能重建信心,减少担忧。

2.行为调节:用“小事”激活状态

身体活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快乐激素”(如内啡肽),缓解焦虑抑郁。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家人陪同散步、做简单康复操,或进行深呼吸训练(每天3次,每次5分钟,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此外,做整理衣物、摆餐具等小事,能让患者重获“自我价值”,减少依赖。

3.情绪疏导:给情绪“找出口”

不压抑负面情绪,可通过“倾诉”“书写”释放,比如和家人说“今天训练累,有点想放弃”,或写“情绪日记”。需注意,若情绪持续低落超过2周,或频繁有“不想活”想法,务必告诉医生,必要时在专业指导下做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或短期药物干预。

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患者心理康复离不开家庭、医疗团队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搭建稳固心理“安全网”:

1.家庭支持:做“耐心的陪伴者”

家人要保持“耐心”,避免说“你怎么不配合”“别人都能恢复,就你不行”,多讲“慢慢来,我们一起加油”;主动倾听患者抱怨,给予理解,如“我知道训练累,你辛苦了”;也可参与康复,如陪同训练、记录进展,让患者感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医疗团队支持:专业的“心理护航”

医生和康复师会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同时关注患者心理。患者有心理困扰可随时咨询,他们会通过专业评估提供建议,如推荐心理医生、调整训练强度。部分医院设“康复期心理门诊”,患者可通过一对一辅导,学习系统情绪管理方法。

3.社会支持:减少“心理孤独”

社区可组织患者互助小组,交流经验、减少“孤独感”;部分公益组织开展“上门康复指导”“心理陪伴”服务,帮助行动不便患者。此外,社会大众应多加理解,避免“异样眼光”,公共场合遇行动不便患者时,不围观议论,必要时提供帮助(如开门)。

神经外科患者康复期,是“身体重建”与“心理重建”同步的过程。心理状态是康复“催化剂”,积极心态能让康复更加顺利,负面情绪则可能成为“绊脚石”。无论是患者主动调适,还是各方支持,核心都是让患者感受“被理解、被关心、被期待”。只要保持耐心和信心,多数患者都能逐步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拥抱有质量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