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仕跃  单位:贺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8-13
4453

夏季高温持续,中暑与溺水成为威胁生命安全的两大隐患。急诊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与权威指南,整理出这份科学防护与急救指南,助您平安度夏。

一、科学防中暑:从细节筑起防护墙

1.避开高温时段,减少暴露风险

高温时段要减少暴露风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强、气温高,尽量少外出,必须外出就选清晨或傍晚,且每30分钟休息5 - 10分钟。同时要注意特殊场景防护,密闭车内温度能超60℃,儿童或宠物被困10分钟就可能致命,停车时一定要带走所有乘员,杜绝此类危险。

2.精准补水,维持电解质平衡

高温环境下精准补水对维持电解质平衡很关键,每小时需补充500 - 1000ml水分,优先选淡盐水(每升水加1 - 2克盐)、绿豆汤或运动饮料,别喝纯水。此外,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冲冷水澡或直吹空调,以防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心梗,熬夜也会降低体温调节力,加大中暑风险。

3.分层防护,阻断热辐射

做好分层防护可有效阻断热辐射。服装上,选透气性佳的棉麻浅色衣物,搭配帽檐超7cm的宽檐帽与UV400太阳镜,减少头部和眼部吸热。防晒方面,裸露皮肤涂SPF50+、PA++++的防水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户外工作者还可携带遮阳伞或搭建遮阳棚。

4.高危人群定制化防护

高危人群在高温天需定制化防护。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全、排汗弱,要每15分钟检查其后颈温度,别穿化纤衣物;老年人多患慢性病,对高温耐受差,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6 - 28℃,且每日监测血压血糖;户外工作者则需随身带无酒精型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工作间隙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和腋窝。

二、溺水急救:分秒必争的黄金4分钟

1.现场评估与安全施救

现场对溺水者评估与施救要科学。先判断环境,优先用竹竿、救生圈救援,避免盲目下水;必须下水时从背后接近,托住其腋窝或下巴。再看溺水者状态,清醒有呼吸就保持侧卧、清理口鼻异物等救援;昏迷有呼吸除此外要持续观察呼吸频率;昏迷无呼吸则需立刻启动心肺复苏。

2.CPR标准化操作流程

CPR标准化操作流程如下,胸外按压时,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儿童用单手、婴儿用两指按压;深度为胸廓1/3厚度,儿童约5cm、婴儿约4cm;频率保持100 - 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时间比1:1。人工呼吸先以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并清除异物,再捏住鼻子对嘴吹气1秒,观察胸廓隆起,按30次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

3.避免二次伤害的禁忌行为

在溺水急救中要避免二次伤害的禁忌行为。切不可倒挂控水,这会延误CPR黄金时间,还可能引发胃内容物反流致窒息;若溺水者无意识,也别盲目拍背,以免造成颈椎损伤;同时不能忽视保暖,要用干燥衣物包裹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人,预防低体温症。

三、中暑急救:快速降温是关键

1.现场处置四步法

现场处置中暑患者可遵循四步法。先转移,把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和腰带;接着降温,用20 - 30℃温水擦拭全身,重点擦颈部、腋窝、腹股沟,冰袋要裹毛巾防冻伤;然后补水,清醒者少量多次喝每升加3克盐的淡盐水,呕吐则暂停;若体温超40℃、意识模糊或抽搐,立即送医,途中持续物理降温。

2.热射病预警信号

热射病有明确预警信号。典型表现为皮肤干热发红、体温超40℃、意识障碍且抽搐。高危人群包括户外劳动者(占夏季热射病死亡病例超60%)、运动员和老年人。

四、家庭防护:构建安全微环境

1.室内降温

空调温度不低于26℃,定期清洁滤网;无空调时,用风扇+湿毛巾形成对流风。

2.饮食调节

多吃西瓜、冬瓜等高水分食物,适量饮用酸梅汤(室温);避免辛辣、高油食物加重身体负担。

3.应急储备

家庭应急要做好储备,药箱常备藿香正气水、口服补液盐、退热贴,同时记得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

五、结论

高温天气下,热射病等健康风险显著增加。需强化分层防护,掌握科学急救方法,家庭做好应急储备并定期检查,多管齐下方能筑牢健康防线,安然度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