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玉  单位:成都爱尔眼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43

在临床工作中,我常遇到这样的糖尿病患者:确诊多年,只关注血糖数值,却从未检查过眼睛,直到某天突然看不清东西,才匆匆就医,此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已发展到中晚期,部分视力损伤甚至无法逆转。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网病是我国成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但它并非“悄无声息”,早防、早查、早治,就能最大限度守护清晰视野。

一、血糖失控,眼睛为何“受伤”?

很多患者疑惑:“我只是血糖高,怎么会影响眼睛?”这要从视网膜的结构说起。视网膜是眼球后部感受光线的“感光底片”,上面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微小血管,它们像“毛细血管网”一样,为视网膜输送营养。而长期高血糖会像“温水煮青蛙”,悄悄破坏血管健康:

首先,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壁变得脆弱、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和蛋白质会渗漏到视网膜组织中,导致视网膜水肿,看东西变得模糊;接着,受损的血管会逐渐闭塞,视网膜因缺血缺氧,会“被迫”长出大量异常新生血管——这些血管看似在“补救”,实则脆弱易破,一旦破裂出血,血液会淤积在玻璃体中,导致眼前出现黑影、视野缺损;若病情继续进展,新生血管还会牵拉视网膜,引发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永久性失明。

值得注意的是,糖网病的进展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患病5年以上的患者,发病率约25%;10年以上者超50%;20年以上者几乎达90%。但早期病变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二、这些“信号”,是眼睛在“求救”

虽然糖网病早期无症状,但当眼睛出现以下异常时,一定要警惕,及时到眼科就诊:

一是“视物模糊”,尤其是看近处物体时清晰,看远处模糊,或白天视力正常、夜间视力明显下降,这可能是视网膜水肿的早期表现;二是“飞蚊增多”,眼前突然出现像蚊子、蜘蛛网一样的黑影飘动,且数量逐渐增加,可能是视网膜血管少量出血的信号;三是“视野遮挡”,视野中出现固定的黑影,无论怎么转动眼睛都无法消失,提示出血范围扩大或视网膜出现局部脱离;四是“视力骤降”,突然从清晰视力变成只能看清手指,甚至完全看不见,可能是大量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需紧急就医。

三、科学防控,守住“清晰”防线

作为临床护士,我见过太多因忽视防控而失明的患者,也见证过早期干预后视力保住的案例。其实糖网病的防控并不复杂,核心在于“控好基础病+定期查眼底”。

第一步:严格管控“三高”,从源头减风险。血糖是关键,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具体需遵医嘱),避免血糖忽高忽低;血压要控制在130/80mmHg以内,高血压会加速视网膜血管损伤;血脂也要达标,高胆固醇会加重血管硬化。日常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规律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周至少150分钟),戒烟限酒,按医嘱服药或注射胰岛素,不擅自停药。

第二步:定期查眼底,早发现早干预。这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关键的一步。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5年内要首次查眼底,之后每年1次;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当天就该查眼底,之后每年1次;若已确诊糖网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每3-6个月复查1次。很多患者觉得“眼睛没不舒服就不用查”,但早期糖网病只有通过眼底检查(如眼底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才能发现,等到有症状时,病变往往已不可逆。

第三步:规范治疗,不拖延不盲目。若检查发现早期糖网病,可通过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羟苯磺酸钙)控制病情;若发展到中期,需进行激光光凝治疗,通过激光封闭渗漏血管、阻止新生血管生长,这是目前控制糖网病进展的有效方法;若到晚期出现大量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需做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复位视网膜,但术后视力恢复效果远不如早期干预。

四、护士提醒:防控别踩这些“坑”

在临床中,我发现很多患者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觉得“糖尿病只需要看内分泌科,不用看眼科”,有人认为“做了激光治疗就万事大吉,不用复查”,还有人相信“偏方可以治好糖网病”。其实这些想法都不对,糖网病需要内分泌科和眼科“共管”,治疗后仍需定期复查,偏方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糖网病的防控也是长期过程。作为护士,我想告诉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别让“甜蜜”偷走你的视力,从今天起,把“查眼底”纳入糖尿病管理计划,严格控糖、定期检查,才能让清晰视野陪伴你走过每一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